
在飞速变迁的当下,情感关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构。本周的心理沙龙上,资深
心理咨询专家王主任以知名星座情感博主陶白白的离婚事件为切入点,带领成员深度剖析了当代婚姻中的普遍困境,为我们揭开了亲密关系维系的关键密码。
王主任在沙龙中指出,多数婚姻出现裂痕,根源往往在于“一方的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陶白白的婚姻正是典型案例。
在这段关系里,陶白白属于务实型伴侣,他专注于创业改善家庭经济,将物质保障视作表达爱意的核心方式;而其前妻鹿娇更看重的,却是日常相处中的情感共鸣。当陶白白忙于事业、难以给予及时的情感回应时,鹿娇逐渐感到自我价值被忽视,陶白白那份“责任式的物质付出”,终究没能填补她内心的“情感空洞”——两人看似都在为家庭努力,却因需求错位走向了分歧。
王主任进一步指出,陶白白式的婚姻困境并非个例。现实中,不少夫妻曾携手走过“一无所有、共同打拼”的日子,可当财富与地位逐渐积累,婚姻却悄然走向分岔。深究背后原因,“成长不同步”是核心症结。
许多男性在事业成功后,会希望妻子放弃工作,回归家庭。看似是“为家庭好”的选择,却慢慢让婚姻陷入“一方向前,一方停滞”的无奈。丈夫在事业上升期不断拓宽认知、积累阅历,妻子却因重心转向家庭,逐渐脱离社会,社交能力、职场视野退化。曾经无话不谈的两人,慢慢变得交流脱节,精神距离越来越远。
“当男人站到一定高度,他要的从来不是‘花瓶’,而是能同频对话的灵魂伴侣。”王主任这句话听似直白,却道破了婚姻的本质——情感需求会随着人生阶段不断变化,婚姻从不是“一劳永逸”的终点,而是需要持续经营的旅程。尤其对女性而言,“爱自己”永远是婚姻经营的首要前提。
王主任强调,无论身处婚姻的哪个阶段,女性都不应将自己的存在价值绑定在“丈夫”“孩子”身上。哪怕是全职太太,也需保持学习的能力,拥有自己的社交圈,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这份成长不是为了“讨好”对方,而是为了在感情中守住平等的底气——“你很好,我也不差”,这样的关系才能经得起时光考验。
这场围绕陶白白离婚事件的讨论,让我们跳出了“谁对谁错”的评判误区:两人的分开,并非源于某一方的过错,而是彼此的需求不再匹配。婚姻就像一场双人舞,需要两人踩着相同的节奏,彼此配合包容。若有一天节奏不再同步,与其忙着指责对方,不如先静下心思考问题所在。好的婚姻从不是“幸运地找到对的人”,而是“两人一起把日子过对”。在岁月中不断校准步伐、理解对方需求,感情才能走得长远。
心理咨询师 朱俊彦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