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盲盒贩卖机随处可见,而Labubu作为泡泡玛特旗下的热门IP,更是成为了年轻人追捧的对象。从
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Labubu和泡泡玛特盲盒的盛行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情感投射与心理慰藉是重要因素。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渴望情感的寄托与释放 。Labubu独特的形象,既叛逆又纯真,这种矛盾感与年轻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相呼应,成为他们情感投射的理想载体。当人们为Labubu换装、拍照,将其融入生活场景时,就像是在与内心对话,通过这种方式缓解现实压力,获得心理慰藉。从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来看,Labubu充当了“过渡性客体”,填补了人们在社交疏离环境中的情感空缺,给予陪伴感,帮助人们调节情绪。
盲盒销售模式巧妙利用了人类心理。其核心在于不确定性带来的刺激与惊喜。1/144的隐藏款概率,如同在人们心中种下了一颗期待的种子。每一次拆盒,都是一次对未知的探索,这种不确定的奖励机制,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带来愉悦感。这便是心理学中的“斯金纳箱效应”,不确定奖励比固定奖励更能激发行为。而当人们拆到普通款式时,“损失厌恶”心理又会促使他们想要再次尝试,以避免错过隐藏款的遗憾,从而形成购买循环。
Labubu盲盒还满足了人们对身份认同和社交归属的需求。在社交平台上,围绕Labubu形成了活跃的社群。年轻人通过展示自己的收藏、分享拆盒体验,来彰显个性,获得他人的认可,融入这个圈子。拥有稀有款Labubu更是成为一种身份象征,在群体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多关注,强化了自我认同。
Labubu盲盒的设计打破常规审美,也是其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传统玩偶多以甜美可爱形象示人,而Labubu的“丑萌”“怪异”风格,如九颗尖牙、不对称瞳孔等,挑战了主流审美,契合Z世代追求个性、拒绝被定义的心理。这种“缺陷美学”被年轻人视为真实自我的表达,成为他们对抗社会规训的文化符号 。
Labubu和泡泡玛特盲盒的盛行,是情感需求、销售策略、社交渴望以及审美追求等多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为年轻人提供了情绪出口、社交平台和个性表达的方式,这不仅是一场消费热潮,更是当代社会心理的生动映射。
心理学实习生 王思贝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