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的心理沙龙是由资深
心理咨询专家王主任带领大家,分析了一则青少年休学的案例。15岁的少年小安,本应参加中考,却已休学一年,与奶奶同住的日子里,他沉迷游戏、昼夜颠倒,但剥开“问题少年”的外壳,小安的内心藏着清晰的方向:“中考肯定得考”,甚至对未来进入游戏公司工作有着朴素的向往。
尽管小安明确表达了参加中考的意愿,王主任却直言:“他重返校园的路,注定不会平坦。”学业断层与作息紊乱,是横亘在他面前的两道关卡。一年的休学造成了知识体系的断档,返校后很可能因“跟不上”而产生挫败感;而一旦受挫,他便会退回到最“安全”的游戏世界,用虚拟成就感对抗现实压力。更棘手的是,长期颠倒的作息与学校的规律作息严重冲突——且不说听课学习,单是早起、按时到校这类日常要求,都可能耗尽他的精力,让“回归”沦为新一轮的消耗战,
既然直接返校困难重重,王主任提出了“曲线救国”的策略:从孩子的兴趣点切入。既然小安向往进入游戏公司工作,便顺势为他报名计算机培训课程。关键不在于掌握多少技术,而是通过“上课”这一形式,逐步将他的作息调整至接近上学的节奏。王主任解释这是
心理学中的“行为疗法”:当个体的行为模式发生改变,认知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被改变。相较于反复劝诫“你要振作”,让他在热爱的事情中先“动起来”,反而更能打破“躺平”的恶性循环。
案例讨论过半,王主任抛出一个问题:如果身边有孩子因学习困难或确诊抑郁,是否应该休学?她的答案是:“不休学,但要减负。”结合过往案例,她进一步阐释——曾有一位高中生确诊抑郁,家长既不愿孩子休学,也抗拒服药,王主任为其制定了系统性方案:其一,与学校协商走读;其二,与学校协商减少作业量;其三,严格规定十点半前入睡,保障睡眠以缓解焦虑;其四,每日清晨由父亲陪伴跑步,通过运动促进多巴胺自然分泌。这套组合拳最终帮助这位学生逐步恢复了学习状态。
青春之路本就崎岖,学业压力、心理困境,是许多孩子要翻越的山丘。通过小安的案例,让我们明白在面对陷入困境的青少年,理解他们内心的向往与挣扎,用 “减负不减希望、调整不丢方向” 的智慧,帮他们重新站回人生跑道,或许才是真正的 “治愈” ,让每个青春,都有机会挣脱困境,奔赴属于自己的光亮未来 。
心理咨询师 朱俊彦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