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花园网
  •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心理咨询
  • 咨询团队
  • 咨询技术
  • 心理健康
  • 危机干预
  • 心理测试
  • 心理氧吧
  • 课程中心
  • EAP
  • English
  强迫 焦虑 抑郁
失眠 恐惧 疑心
  首席心理专家
资深心理咨询师
  临床心理测验
心理测试 趣味图片
  企业培训 潮声在线课程
心理培训 潮阅品书会
爱心会义工 在线付费 预约咨询 心潮书店 顾歌专栏
心理学博客 媒体报道 投稿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新闻快讯】
【心理新闻】
【心理故事】
【媒体活动】
【媒体报道】
【心理沙龙】
【心理沙盘】
【经典博文】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花园网 >> 新闻中心 >> 心理沙龙 >> 正文

心理沙龙

周末去哪儿——参加第423期心理沙龙

2025/7/2 15:05:17 编辑:心灵花园
    本周的心理沙龙活动由资深心理咨询专家王主任结合高分电影《年少日记》,带领大家从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青少年自杀率上升的深层诱因。
    电影中,中学老师郑有俊因一封校园匿名遗书,回忆起哥哥郑有杰的自杀往事。影片以细腻叙事揭开青少年心理困境,为探讨相关问题提供了切入点。
模仿效应:当自杀成为“流行文化”
    在这部电影中,哥哥郑有杰自杀与他喜爱的漫画家轻生有着隐秘关联。青少年时期,个体心理尚未成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与探索欲,同时又缺乏自我意识、成熟的判断能力,使得他们成为最容易受自杀传染影响的群体。当青少年得知身边或媒体报道的自杀事件后,他们可能会在潜意识里将自杀当作一种解决问题的“选项”。
    更令人揪心的是互联网时代催生了青少年在网络上相约自杀的畸形现象。他们抱团取暖,把自杀当成报复家庭的武器。或许父母并非不爱,只是严肃的语气、内敛的表达,让爱成了传不到孩子心里的信号。当爱缺席,绝望便会扎堆生长。
教育异化:当分数成为唯一价值
    在现实中,我们的学校教育陷入了一个怪圈,成绩成了衡量优劣的唯一标尺,兴趣爱好被边缘化,多元天赋被挤压。许多拥有特殊才能的青少年——那些动手能力超强的孩子、在画板前发光的少年,都得挤过“高考独木桥”才算“合格”。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他们的特殊才能只能被埋没。他们并非天生倾向毁灭,只是在“唯有学习”的单一评价体系里,找不到让生命发光的支点。
家庭成了伤害最深的场所
    家庭本应是温暖的港湾,却可能成为青少年最大的伤害来源。这在《年少日记》中有杰的家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杰的父母对他动辄指责、打骂,在他们眼中,有杰似乎做什么都是错的。父亲嫌弃他留级、批评他讲英文时语法错误,母亲则把家庭不幸福的责任归咎于他,一句“我如果和你爸离婚都是因为你”,如同利刃刺向孩子脆弱的心灵。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感受不到爱与尊重,只有无尽的压力和恐惧。他们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会拼命努力,但当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时,内心就会充满绝望,最终选择自杀。
我们能做什么?
    改变整个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或许需要时间,但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做起:引导父母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给青少年关注和温暖,以减少悲剧发生。
    《年少日记》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被理解、被珍视。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多给身边的青少年一些关注和温暖,也许就能阻止下一个悲剧的发生。
    心理咨询师 朱俊彦 撰写
免责声明:为传播心理学,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载或摘取自网络和刊物,对于该内容所涉及之正确性、抄袭、著作权归属,是否合法性或正当性如何,本网站并不负任何责任。如本网站所载内容涉及您的版权,请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将所涉及内容立即删除或向您支付相应稿费。联系电话:021-51699291 邮箱:xinchao51699291@163.com
  • 上一个信息: 周末去哪儿——参加第422期心理沙龙
  • 下一个信息: 没有了
  • 相关阅读

      盲盒背后的心理密码  允许自己不完美
      多方错位造成的困境  音乐疗法对自闭症的作用感悟
      被规训的童年  拉卜卜爆火背后的心理机制分析
      周末去哪儿——参加第422期心理沙龙  周末去哪儿——参加第421期心理沙龙
      周末去哪儿——参加第420期心理沙龙  周末去哪儿——参加第419期心理沙龙

    关于我们 企业服务 咨询须知 联系我们 管理登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6 xinlinghuay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心灵花园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0284号-1 沪公网安备31010402334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