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的心理沙龙活动由资深
心理咨询专家王主任结合高分电影《年少日记》,带领大家从
心理学视角深度剖析青少年自杀率上升的深层诱因。
电影中,中学老师郑有俊因一封校园匿名遗书,回忆起哥哥郑有杰的自杀往事。影片以细腻叙事揭开青少年心理困境,为探讨相关问题提供了切入点。
模仿效应:当自杀成为“流行文化”
在这部电影中,哥哥郑有杰自杀与他喜爱的漫画家轻生有着隐秘关联。青少年时期,个体心理尚未成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与探索欲,同时又缺乏自我意识、成熟的判断能力,使得他们成为最容易受自杀传染影响的群体。当青少年得知身边或媒体报道的自杀事件后,他们可能会在潜意识里将自杀当作一种解决问题的“选项”。
更令人揪心的是互联网时代催生了青少年在网络上相约自杀的畸形现象。他们抱团取暖,把自杀当成报复家庭的武器。或许父母并非不爱,只是严肃的语气、内敛的表达,让爱成了传不到孩子心里的信号。当爱缺席,绝望便会扎堆生长。
教育异化:当分数成为唯一价值
在现实中,我们的学校教育陷入了一个怪圈,成绩成了衡量优劣的唯一标尺,兴趣爱好被边缘化,多元天赋被挤压。许多拥有特殊才能的青少年——那些动手能力超强的孩子、在画板前发光的少年,都得挤过“高考独木桥”才算“合格”。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他们的特殊才能只能被埋没。他们并非天生倾向毁灭,只是在“唯有学习”的单一评价体系里,找不到让生命发光的支点。
家庭成了伤害最深的场所
家庭本应是温暖的港湾,却可能成为青少年最大的伤害来源。这在《年少日记》中有杰的家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杰的父母对他动辄指责、打骂,在他们眼中,有杰似乎做什么都是错的。父亲嫌弃他留级、批评他讲英文时语法错误,母亲则把家庭不幸福的责任归咎于他,一句“我如果和你爸离婚都是因为你”,如同利刃刺向孩子脆弱的心灵。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感受不到爱与尊重,只有无尽的压力和恐惧。他们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会拼命努力,但当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时,内心就会充满绝望,最终选择自杀。
我们能做什么?
改变整个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或许需要时间,但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做起:引导父母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给青少年关注和温暖,以减少悲剧发生。
《年少日记》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被理解、被珍视。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多给身边的青少年一些关注和温暖,也许就能阻止下一个悲剧的发生。
心理咨询师 朱俊彦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