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的心理沙龙继续聚焦房树人绘画解读,资深
心理咨询专家王主任带领成员深入剖析各自的画作,探寻线条与色彩背后的潜意识表达,共同完成了一场富有深意的心理探索之旅。
A率先分享了自己的作品:画面左侧是一棵硕果累累的苹果树,三个快乐的小人在溪水边嬉戏玩耍,远处有一间小房子,还有明媚的太阳与可爱的小狗点缀其间。A解释说,三个小人是关系要好的小伙伴,而那一间小房子则是一间闲置的砖瓦房,与他们并无关联。王主任指出,尽管画中小伙伴嬉戏打闹的场景传递出愉悦的氛围,但画面的关键藏在那间房子里——窗户与门的比例失调,隐隐透出压抑与禁锢的感觉,仿佛一座无形的囚笼。这一细节流露出A的潜意识:A的快乐更多源于同龄伙伴的肯定与支持,而非来自父母。
在B的画作中,她描绘的房屋与A的房屋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窗户位置远高于门,即便窗户敞开,也仅能通风,阳光无法洒入屋内,这样的“家”显得格外不舒适。不过,B与A最大的不同在于,A能在家庭之外找到快乐,而在B的画面里,只有一个孤单的身影坐在树下,显得格外悲伤与落寞。值得注意的是,B在画中添了许多飞鸟,这恰恰投射出她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心境。
C的画作同样特点鲜明:画中人物背对着大家,暗示着她在人际关系中的回避倾向,而她笔下的房子却格外宽敞。王主任引导C想象房屋内部的景象,C描述道:一楼是整洁的客厅,摆着沙发、桌子,还有一只小狗;二楼是书房,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听完C的描述,有成员敏锐发现,整个房子里没有家人的身影,缺乏关系与情感的联结。结合画中人物背对众人的姿态,恰好反映出她目前可能正经历着情感上的孤独与疏离。
沙龙尾声,王主任的话让所有人印象深刻:房树人的解读从不是凭空猜测,‘询问’才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正如对C的解读,正是通过追问房屋内部的细节,我们才能更精准地捕捉到她当下的心理状态。
当沙龙接近尾声时,看着桌上这些色彩斑斓的作品,我忽然明白:房树人绘画分析的魅力,不在于评判画作的好坏,而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非语言的方式,触摸那些难以言说的内心世界。当我们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就能在他人和自己的画作中,发现那些隐藏的美丽与脆弱,理解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渴望与伤痛。这或许就是房树人绘画最珍贵的礼物——它让我们在色彩与线条中,重新发现了自己与他人。
心理咨询师 朱俊彦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