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阿米尔•汗执导的《地球上的星星》中,八岁的伊桑•阿瓦斯提生活在一个由标准答案构成的世界里。这个患有阅读障碍的小男孩无法正确拼写单词,数学题在他眼中如同天书,字母在纸上跳舞——这些"异常"表现使他成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问题儿童"。影片表面上讲述了一个"特殊儿童"被理解与拯救的温情故事,但若从
心理学视角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这实则是一部关于现代教育如何通过规训机制生产"标准化主体"的深刻寓言。
福柯的规训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伊桑处境的钥匙。现代学校本质上是一个精密运作的规训机构,通过时间表、考试、评分等制度,将儿童的身体与心智纳入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伊桑的"异常"不在于他缺乏智能,而在于他无法适应这套规训机器的高效运转。当老师用红色墨水批改他的作业,当同学嘲笑他的拼写错误,当校长建议将他送往特殊学校——这些行为都在执行着规训权力的核心功能:区分正常与异常,并通过排斥异常来强化规范。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书写场景极具象征意义。对伊桑而言,字母不是静态的符号,而是充满生命力的舞蹈者。这种感知方式在艺术创作中可能是天赋,但在强调统一标准的课堂里却成了"缺陷"。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障碍者往往具有更强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但教育体系的价值排序将这些特质边缘化为需要"矫正"的对象。伊桑的困境揭示了规训权力的暴力本质:它不仅要求行为符合规范,更要求认知方式、感知世界的模式都必须遵循既定标准。
美术老师拉姆的到来,象征着规训体制外的另一种可能性。他不带评判的目光,不将伊桑视为需要修理的机器,而是将其看作独特的主体。拉姆的教学方法——通过沙盘、黏土和绘画来学习——打破了规训教育的空间限制,创造了一个允许差异存在的"异托邦"。这种教育不是自上而下的规训,而是自内而外的唤醒,它承认每个主体都有权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与世界建立联系。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伊桑的转变并非简单的"问题解决",而是主体性的重建过程。当他在绘画比赛中获胜,当全校师生为他鼓掌,这些正向反馈不仅修复了他的自尊,更重要的是确认了他作为认知主体的合法性。影片高潮处,伊桑奔向拉姆老师的那个拥抱,象征着被规训机制否定的主体性终于获得了承认与救赎。
《地球上的星星》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没有将伊桑的阅读障碍浪漫化为"天才的标志",也没有将拉姆神化为救世主。影片展现的是两种教育哲学的碰撞:一种生产标准化主体,另一种培育差异性存在;一种通过排斥异常来维持秩序,另一种通过包容差异来丰富可能。这种碰撞促使我们思考:教育的终极目的究竟是效率与服从,还是解放与绽放?
当代教育心理学越来越强调神经多样性的价值,认为人类认知方式的差异不是缺陷而是进化的优势。《地球上的星星》通过伊桑的故事预言了这一转向,提醒我们警惕规训权力对差异性的暴力抹平。在标准化测试和流水线教育盛行的今天,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地球上的星星"——独特却孤独,明亮却不被理解。影片最终给予我们的不是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伦理:真正的教育始于对差异的尊重,终于对主体性的解放。
心理学实习生 杨思睿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