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地球上的星星》的影片,主要讲述了拥有“阅读障碍”的小男孩伊夏,从不被老师、家人理解,陷入不被信任和被多方指责的高压环境,无法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但在尼克姆老师的帮助下,他慢慢重新建立信心,积极地去学习本来无法理解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自己价值,同时也不再苦于学习。
在电影初期,伊夏的阅读障碍表现为书写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被认为是“态度差”、“不认真学习”,面对周围人的嘲笑,老师的打骂和问责,以及父母的不解和失望,他开始逃避学习、情绪爆发,甚至陷入自我否定,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和低效能感。
面对教育体系的标准化,也即对个体差异的忽视和对统一性的过度要求,以及教师的体罚和嘲讽,是伊夏受挫的主要根源之一。电影中有两个对比角色,一个是哥哥,一个是同桌。首先,哥哥作为优等生,不可避免地会被父母拿来和伊夏做比较,同时哥哥的优秀,减轻了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关注,也就是说,这对父母并不擅长和孩子沟通,而是依赖孩子本身的自制力,这也间接导致了父母选择把出现问题的伊夏送去住宿学校。而同桌作为老师眼里的优等生,却能够理解伊夏的想法,并肯定他的想法,这不得不让人相信,其实他也是一位标准化教育下的叛逆者,只不过相比伊夏,他拥有更符合机制期待的外部形象,能够在表象下保留自己真实的想法。伊夏不需要变得和别人一样,他有自己擅长的东西,只要用对方法并加以引导,他有无限的潜能正待被挖掘。
心理学实习生 郭欣贞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