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演员于朦胧坠楼身亡的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娱乐圈和广大粉丝群体中激起了千层浪。在大众的记忆里,于朦胧始终是那个笑容温和、心地善良,处处为他人着想的“老好人”形象,他的离去让无数人痛心不已。本期心理沙龙上,资深
心理学专家王主任引领参与者深入剖析了“老好人”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这类性格在职场中的生存策略。
王主任在本次心理沙龙中,首先揭示了于朦胧善良的表象之下,实则隐藏着一种讨好心理。他将取悦他人凌驾于自我价值之上,过分在意他人评价,害怕留下任何负面印象,但是讨好他人的结果,往往是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委屈和不甘,这些未被表达的情绪并不会凭空消失,而是被深深埋藏在潜意识之中。短期来看,或许风平浪静,但长此以往便可能引发抑郁等严重的
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以更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比如自杀。
王主任指出从于朦胧的公众形象能看出他内心不够强大,缺乏一种男人应有的力量感。根据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一个男人缺乏力量感,可能与他自身的性格特质相关,也可能和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孩子出生后,主要是向自己的母亲进行性别认同,之后会向父亲认同,女孩之后则会再向母亲产生认同。如果男孩在向父亲认同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就可能导致内在力量的缺失,进而表现为性格中的怯懦与过度顺从。
沙龙的最后,成员们还为职场中的“老好人”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生存建议。有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道:“当我们在职场中面对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时,要敢于说不。”她曾经在公司年会上总是被要求喝酒,这让她倍感烦恼。后来,她鼓起勇气,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果断拒绝了喝酒的要求。没想到当她明确拒绝后并没有引起别人的不满,反而认为她很有个性。
还有人认为,在职场中,不用一开始就对所有人都热情过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自保法则。王主任对此表示赞同,她解释道:“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所强调的心理边界。即使是亲人之间,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边界,这样才能构建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于朦胧的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无数在“讨好”中迷失自我的人。我们惋惜他的离去,更该从中读懂:善良不该是自我牺牲的借口,而是在尊重自我前提下的选择性付出。我们需要学会建立健康的心理边界,让善良带着锋芒,让温柔保有力量。愿每个曾习惯做“老好人”的人,都能从这份遗憾里学会为自己“撑腰”,在关爱他人的同时,也不忘善待自己。
心理咨询师 朱俊彦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