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泰国孕妇悬崖案当事人王暖暖成功离婚的消息,连日占据各大平台热搜,公众对那场“悬崖下的生死骗局”的追问从未停止:一个在事业上头脑清醒的女性创业者,为何会落入一个男人精心编织的致命陷阱?本周的心理沙龙上,资深
心理咨询专家王主任带领参与者一点点剖开这场悲剧背后的心理机制与社会因素。
沙龙中,王主任首先指出王暖暖遭遇这场骗局的原因之一是婚前未对伴侣余晓东的个人背景进行必要调查,而这一疏忽背后,实则暗含着社会婚恋观念变迁带来的潜在风险。放在七八十年代,男女谈婚论嫁从来都不是“一眼定终身”——女方家庭总会通过亲友、邻里多方打听,把男方的底细摸得透彻,小到祖上三代的职业、是否有劣迹,大到是否有违法犯罪记录。这些看似“烦琐”的打听,为婚姻筑牢了第一道安全防线,有效降低了“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潜在风险。
然而,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查伴侣背景”被贴上“不信任感情”的标签,许多人将“跟着爱情走”奉为婚恋第一准则,主动放弃了背景调查这一关键的风险筛选环节,为情感骗局留下了可乘之机。
而比“不查背景”更值得深思的,是一个成功女性在情感里的“迷失”。王暖暖在事业上有多清醒,在情感里就有多“糊涂”——她不是傻,是内心藏着没被填满的情感缺口,一碰到“温暖”就忍不住卸下了防备。
王主任解释,当一个人长期存在情感缺失时,一旦有人以“全方位满足需求”的姿态出现——无论是合理的生活诉求,还是超出常规的个人要求,对方都一概应允,便极易让人产生“被极度珍视”的幸福感,进而陷入情感依赖。这种依赖会催生“选择性屏蔽”心理,也就是大众常说的“恋爱脑”:即便外界提醒“对方存在问题”,或是自身隐约察觉到异常,也会主动忽略。
王主任推测这份情感自卑与原生家庭经历相关:若一个人在童年时期长期处于“不被父母待见”的环境中,会逐渐习惯“自我价值感低下”的状态,即便成年后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内心深处对“温暖”的渴望仍会变得格外强烈—他人刻意伪装的一点善意,也足以让其心甘情愿卸下所有防备,为后续的骗局埋下隐患。
即使在婚后,王暖暖发现了余晓东存在犯罪记录、人品缺陷等严重问题,也会受“沉没成本”与“情感依赖”双重束缚难以抽身:一方面她会通过“合理化对方行为”来自我安慰,将余晓东的“黑历史”简单归为“个人缺点”,而非“威胁自身安全的重大隐患”;另一方面,长期的情感依赖已成为习惯,让她陷入“再等等,他或许会改”的幻想,选择一次次退让妥协。正是这份“退让”,让余晓东的贪婪与恶意不断升级,从最初的情感欺骗、利益索取,逐渐演变为危及生命的极端行为,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此次心理沙龙以热点事件为引,跳出“指责受害者”的单一视角,从社会观念、个体心理等多维度,拆解情感骗局的形成逻辑。沙龙落幕,思考未止,不妨以
心理学家弗洛姆对爱情的理解作为结尾:幼稚的爱,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心理咨询师 朱俊彦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