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中秋双节叠加的超长假期终于要来了,有人早已打包好行囊,满心雀跃地朝着家的方向奔赴;也有人却被“返乡”二字困住脚步,一想到回家后可能面对的场景,莫名的焦虑与烦躁便会悄悄涌上心头。
在本期心理沙龙中,资深
心理咨询专家王主任带领参与者深入剖析了这一现象,不仅揭开了“返乡焦虑”背后隐藏的心理密码,更给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
沙龙现场,一位参与者的分享,瞬间引发了众人的强烈共鸣。她坦言,每逢节假日返乡,自己都会陷入难以排解的焦虑,而这份焦虑的核心正是源于父亲极强的控制欲。她分享了一个生活里的小事例:每次回家,父亲总会做上满满一桌子菜。即便她已经多次明确表示“不喜欢某些菜”,父亲依旧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准备,还会执意让她把菜吃完。这份沉甸甸的“好意”让她倍感压力。
针对这一情况,王主任给出了具体的破解思路:返乡前,不妨主动和父亲沟通,用温和的语气说“老爸,这次我回去,想麻烦您帮我做一道我特别爱吃的菜”。这样的表述既能让父亲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重视,也悄悄传递了自己的需求;等到父亲做好这道菜后,要及时肯定他的手艺,比如笑着说“老爸,这道菜还是您做的最对我胃口。”后续再返乡时,可慢慢提出新的小需求,通过这样“小步调整”的方式,逐步改变父亲长久以来的固有模式。
除此之外,王主任还针对“如何面对控制欲强的父亲”这一问题,补充了两条实用建议:
1.调整自身认知:父亲年事已高,多年形成的固有思维很难轻易改变。当他习惯性以“家长”的身份自居,用“居高临下”的方式表达关心时,不妨试着换个角度看待——这并非刻意“控制”,而是他寻求“父亲尊严”的一种方式。此时不必急于争执,暂时放下分歧,满足他的自尊需求,反而能减少矛盾。
2.日常主动引导:即便平时不返乡,也可以通过微信等线上方式主动关心父亲。比如入秋后天气转凉,就可以发消息说“爸爸,上海这两天降温了,不知道老家天气怎么样?您出门记得添件衣服,可别着凉了,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用这样细腻的主动关心,代替以往被动接受的状态,慢慢建立起更舒适的相处节奏。
王主任最后强调,改善与控制型父母的关系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作为子女,面对这样的父母,不妨适当转变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当作一位咨询师,把父母当作“来访者”。若能以咨询师的心态对待,在引导、调整父母行为时,往往会更有耐心,也更容易找到合适的方法。
返乡的路,应该是温暖的归途,而不是心灵的负担。当它渐渐变成心理负担时,我们就需要用智慧去化解。只要学会调整认知、改善沟通方式、合理设立边界,我们完全能让回家成为一场真正温暖的团圆。
心理咨询师 朱俊彦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