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中,沟通如同空气般无处不在,贯穿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与社交场景之中。然而,真正做到有效沟通却绝非易事。本周的心理沙龙活动,资深
心理咨询专家王主任带领大家用一场沉浸式心理剧,共同拆解“沟通”密码。
活动开始,关于核心议题的讨论格外热烈。有人倾向于朋友与职场关系的沟通,有人则对情感关系中的沟通充满兴趣。经过充分讨论,“亲密关系中的沟通”成为本次心理剧的核心议题。
随后,大家推选A作为此次心理剧的编剧。A结合自身经历,精心编写了一个故事:一对情侣第一次拜见女方父母。故事里设置了五个角色:A和D扮演一对情侣(A扮演女朋友,D反串扮演男朋友),B和C分别扮演A的父母,E扮演A的叔叔。
故事开场,男生首次踏入女生家门,妈妈热情的招呼瞬间打破了初见的拘谨,爸爸转身进厨房忙碌,叔叔在一旁微笑寒暄,女生在家人与男友之间自然切换,一场充满烟火气的家庭聚会就此热闹展开。对话中,妈妈反复强调“男生要包容女生的小脾气”,“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话语中满是对女儿的疼爱和对男生的期望;爸爸则更加理性,提出“有是非、听对的,尽量避免争吵,吵架对家庭伤害最大”,展现出一种稳重和理智的态度。故事结尾,A饰演的女生察觉到男友被长辈的“要求”压得有点局促,主动拉他出门透气,宽慰男友“咱俩的日子咱俩开心就好。”
王主任敏锐地指出,通过这场演出,每个人对于家庭关系的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妈妈反复强调男人要对女人包容、无条件服从,而父亲则强调要讲理,谁有道理就听谁的。这其实是一种本色表演。在现实生活中,扮演妈妈的C在家里就是一个“主导者”,无论是在父母那里,还是丈夫那里,凡事都要听自己的;而扮演父亲的B在处理家庭矛盾时总是站在有理的一方。
随后,王主任还点出了一个关键,每个人在演绎过程中都会带着原生家庭的痕迹。比如D在扮演男朋友这个角色时,在面对女方父母时显得有些讨好,总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听完分析,D坦诚自己平时在面对长辈时,表面会比较客气讨好,实际上却是在敷衍,这正是原生家庭影响下形成的行为模式。
王主任最后总结道:“今天的心理剧使我们明白了各自原生家庭中所存在的沟通模式,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原生家庭影响,只有自己明白了,才会释怀,这也是今天心理剧活动的使命和初衷——更好地了解自己,提升自己。”
通过这次活动,参与者们不仅体验了心理剧的独特魅力,更获得了关于亲密关系沟通的宝贵启示,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我们都能带着这些收获,在亲密关系中建立更健康、更开放的沟通模式,让沟通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而非隔阂的墙。
心理咨询师 朱俊彦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