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晕轮效应,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他曾因晕轮效应吃了大苦头。当时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和她结了婚。但是,娜坦丽却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每当普希金把写好的诗念给她听时,她总是会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出席一些高档的晚会、舞会。由此,普希金不仅耽误了创作,而且还债台高筑,最后还因为为娜坦丽决斗而丧命。一颗文学巨星就这么过早地陨落了。普希金正是因为晕轮效应而吃了苦头。他是被娜坦丽的美丽所吸引,片面地认为她就是自己生命中的伴侣,他认为娜坦丽的魅力可以盖过她所有的缺点,自己也会因为娜坦丽的魅力而包容她的不足,和她生活下去。可事实上,普希金却因此丢了性命。心理学上对晕轮效应的定义是这样的,它就是指在人际交往之中,人身上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别的特征,从而造成了人际认知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处处存在。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衣着打扮或是生活习惯看不顺眼,从而就以偏概全地认为他们一定不会有出息。还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用心理学的理论分析下来,会发现人们主观上认为这个人是好的,就会觉得她所有的一切都是好的。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曾经的初恋对象和当下认识的正在交谈着的某个人在说话的语气,神态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然而初恋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有都是好的不可磨灭,那么我们就会误认为眼前的这个人与自己的初恋对象一样优秀。但是长期接触下来,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尽管相貌上相同的两个人,在个性上也会有很多的不同;个性上相似的两个人,若容貌上有很大的区别,也会给人天上地下的感觉。其错误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带面,凭借自己片面的认识判断目标的整体。
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而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
第三,它走绝对化倾向,说好就全部、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总之,晕轮效应在人际交往中会带来巨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带来的副作用。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工作室/心灵花园 梧桐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