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27
长大后我们会渐渐发现,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记录者,只是区别于记录的不同形式。有人习惯用带有声音的方式比如说摄影,有人则习惯用图像的方式去记录生活中的美好。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的生活的记录者开始的开始,我并不明白爷爷总是要求我要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的原因,有时候只是纯碎为了记日记而记日记,小时候有一段时间还是执迷于如何让文章写得更加引人入胜,然后自作聪明的用了很多我自己都看不大懂的华丽的辞...
2016/4/27
情绪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激发产生的,但情绪和情感的性质,则是由你对刺激情境的认知来决定的。因此,这似乎表明,环境和刺激很有可能影响我们,但我们的良好调节能力,高层次的认知却能帮助我们调节自己的情绪,好心态你也能拥有,让我们的认知行动起来心理学就是让你生活的更加精彩,让你真正懂得你的生活。 同样的一篇文字,不同的人读起来,有不同的情绪。这就是每一个人对情绪,情感的感受性有非常大的关系。有些人比较敏感,有些人比较迟钝。敏感的人看到的更...
2016/4/26
这个世界不那么纯粹,有干净就会有肮脏丑陋的地方。我们都只是普通的平凡人,社会心理学家早就提出一个经典理论“旁观者效应”和“从众效应”。我们不得不悲哀的承认,面对公众事件,由于责任是模糊的,并没有具体到某个人最近网上疯传的“和颐酒店女生被劫事件”又一次引发了言论界的热潮。 我不想对事件做过多的评论,我只是在想:我们还能相信这个世界吗? 面对这次的伤害,由于被伤害对象是女性,导致一些比较极端的言论: ...
2016/4/26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在当今这个“谈性色变”的社会,很多人对“性”敬而远之,不愿意谈论这个话题,最大的可能是不好意思,这与中国的教育有关,对于“性”的教育除了生物课上,基本不会教授,即使生物课,老师也直接过去,避而不谈,这...
2016/4/26
生活中,从众行为很常见,大家最熟悉的是过马路时的闯红灯从众行为。在过马路时,很多人不会根据红绿灯来判断什么时候改过马路,只需看是否有其他人,或者说一群人过马路,自己不自觉的也就跟过去了,完全忽视了红绿灯规则,也就是以前被调侃过的“中国式过马路”,只要凑足一拨人就可以过马路,其实,大部分人是受到他人的影响选择闯红灯过马路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线条判断的实验来证明从众现象的存在。典型的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段。被试7人一组,其中6人事实验助手,第七人是真正的被试,被试的任务是...
2016/4/26
以前学过从众,讲的是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行为向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其实从众就是个体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倾向于群体的决策以前学过从众,讲的是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行为向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其实从众就是个体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倾向于群体的决策。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群羊关起来,用一根木棍横在门口,第一头...
2016/4/25
人们的心理暗示和谄媚效应的影响都无疑提高了人们对星座的兴趣。与其说星座决定着不同人群的性格,不如说星座在引导你的走向,当一个人认同和相信自己的星座,你的内心会逐渐把自己引向那个方向心理学中,谄媚效应是指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通俗点来说,人们的内心愿意遇见更好的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用P图软件拍出来的自拍照虽然在原本的基础上做了美化,我们还是会喜...
2016/4/25
今天早上上班晚,准备去小区对面喝个豆花加油条,没曾想,又遇到那个老太太。早上上班的点,来来往往都是人,老太太今天连裤子都没穿,直接冲进了早点铺子,开始咿咿呀呀的乱叫,一会哭一会笑,早点店里的顾客都吓坏了一天的疲倦终于在下班之后整个都精神飒飒了,在菜市场买了火锅底料,配菜和丸子,就这样没有任何杂念地走着。然后迎面走来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当时心里咯噔了一下,这么大年纪的老太太一个人这么晚还在马路上溜达...
2016/4/25
积极心理学提倡的选择好目标,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特征,而这也是最有价值最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的。所以,培养孩子,提倡积极教育,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孩子的优势特征,挖掘和发现培养孩子的潜能,这才是正确的教育学霸,学渣似乎是两个极端,而这两个极端的词在我们生活中似乎早已司空见惯。 学霸,顾名思义就是隐匿在人间有头脑的高智商人物,社交范围广泛,融合契合度高,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高端大气上档次。学渣(学灰)则...
2016/4/25
来访者是担心导师和师姐会看低自己,实际上是她自己在看低他自己。来访者说,希望自己能在积累一些东西再去找导师探讨。女孩明显将自我贬低的模式投射在了他人身上。可能我们在成长的某一阶段,我们形成了一种自我认知,内心中会形成关于自我的一个图像案例: 常常有这样的来访者,他们敏感、多疑,在乎别人的看法,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别人的一个眼神,都能够触动他们,他们以他自己特有的方式,解读他人的态度和言行,而且常常感觉到不被肯定。 就曾遇到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