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花园网
  •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心理咨询
  • 咨询团队
  • 咨询技术
  • 心理健康
  • 危机干预
  • 心理测试
  • 心理氧吧
  • 课程中心
  • EAP
  • English
  强迫 焦虑 抑郁
失眠 恐惧 疑心
  首席心理专家
资深心理咨询师
  临床心理测验
心理测试 趣味图片
  企业培训 潮声在线课程
心理培训 潮阅品书会
爱心会义工 在线付费 预约咨询 心潮书店 顾歌专栏
心理学博客 媒体报道 投稿 联系我们

心理健康

【异常心理】
【心理书香】
【亲子教育】
【婚恋情感】
【职场生涯】
【成长咨询】
【压力管理】
【考试焦虑】
【婚前心理】
【两性心理】
【家庭关系】
【学生园地】
【人际交往】
【咨询师杂谈】
【危机干预】
【心理氧吧】
【同性恋专栏】
【心理案例】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花园网 >> 心理健康 >> 心理书香 >> 正文

心理书香

相似性与差异性

2014/5/14 10:07:31 编辑:心灵花园
bsp; 1)相似性: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其他生命甚至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相似性总是大于差异性的。
    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群居的动物,所以在社会性上,人与人的关系是同大于异;因为人是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是生物界重要的一员,所以在生物性上,人与动物的的关系是同大于异;因为人是物质的存在,是大自然冥冥的 一种安排,所以在物质性上,人与物质的关系是 同大于异。
    所以泰戈尔讲:从同一性上说,人与一粒尘土是 一样的。道家讲齐物论,强调万物的近似的一面,大同小异。佛家讲,众生平等,也是强调万物的相同处,即【来处】和【去处】都是一样的,不同的也仅仅是眼前的,短暂的虚幻的差别。
    这种相似的前提是,人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人相对平静时候,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相对的舒展和舒缓,越是能够自由的舒展,展现出真实的自己,就 越能在社会性生物性以及自然性三个层次达到与其他人,其他生物,其他物质更多的【同】,自我的存在也就会变得更加丰富,更加自由,也就 更少区别心,更多慈悲心——因为爱自己和 爱世界没有什么 区别。
    2)差异性: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其他生命甚至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差异性又总是大于相似性的。
    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群居的动物,所以在社会性上,人与人的关系又是异大于同;因为人是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是生物界重要的一员,所以在生物性上,人与动物的的关系又是异大于同;因为人是物质的存在,是大自然冥冥的 一种安排,所以在物质性上,人与物质的关系又是 同大于异。
    所以泰戈尔又讲:从差异性上说,整个宇宙的力量也 无法压垮一个人独立的存在。佛家讲,佛祖出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强调的是独立的觉醒,万物可以同时存在,却不一定可以同时觉醒。
    这种差异性的前提是,人处于相对运动状态——人相对 运动时候,不论身体还是心理都是相对的紧张和收敛,越是加强这种收敛的程度,便越加的分化出另外一个更加独立的自我,从自然性生物性和社会性三个层次与其它物质,其它生物以及其它人达到更多的【异】,自我的存在也就会变得更加独特,更加珍贵,也就更少混沌心,更多清澈心——因为存在就是不同的声音。
    3)简单补充: 相似的人在一起相对会放松一些,夸大些说和找镜子没 什么 区别。在单独 咨询中相似性可以拉近咨访关系,在 团体咨询中相似性可以消除紧张感。  而差异性的人在一起更多 时候会 引起紧张:互补的差异,就算是喜欢也是 有正性的紧张;对抗的差异,相互的矛盾会有负性的紧张;疏离的差异,不确定性也会有莫名的紧张。
    4)相互的转化
    一方面,从相似性关系向差异性关系的发展,代表了一个人全部 状态的由弛到张的变化,由相对平静到相对运动的过程,由同在向独醒的转移,
    另一方面,从差异性关系向相似性关系的发展,代表了一个人全部状态的由张到弛的变化,由相对运动到相对平静的过程,由独醒向同在的倾斜,太松弛,人会浑浑噩噩,虚无缥缈;太紧张,人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过于静,难免死寂沉闷;过于动,必然喧嚣浮躁。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5)小结:
    对于神话中的圣人而言,不但能达到众生平等的相似性,而且能达到唯我独尊的差异性,甚至对他们来说这两者是紧密连接的互为一体的。
    对 我们一般人 而言,就 把它理解为两种方向两种观念也就可以啦,一种是放松的大同的趋势,一种是紧张的小异的趋势,在 同一时间不同方式的组合,在不同时间不同方向的变化而已。而每一个方向我们都可能会修成正果,也有可能会走火入魔。
    (心灵花园心理咨询师 薛胜军)

 

 

 

上一页  [1] [2] [3] 

免责声明:为传播心理学,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载或摘取自网络和刊物,对于该内容所涉及之正确性、抄袭、著作权归属,是否合法性或正当性如何,本网站并不负任何责任。如本网站所载内容涉及您的版权,请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将所涉及内容立即删除或向您支付相应稿费。联系电话:021-51699291 邮箱:xinchao51699291@163.com
  • 上一个信息: 女人爱化妆也是爱生活的表现
  • 下一个信息: 《爱可以不伤》读后感
  • 相关阅读

      兹有心理咨询能帮助你  消费差距取决于消费观
      了解心理需求才能携手前行  心理咨询师谈读书的魅力
      弗洛姆与《爱的艺术》  心理学入门应该看什么书?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养心之道:日子要往宽了过
      逃避自由  爱是一切的答案

    关于我们 企业服务 咨询须知 联系我们 管理登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6 xinlinghuay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心灵花园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0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