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花园网
  •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心理咨询
  • 咨询团队
  • 咨询技术
  • 心理健康
  • 危机干预
  • 心理测试
  • 心理氧吧
  • 课程中心
  • EAP
  • English
  强迫 焦虑 抑郁
失眠 恐惧 疑心
  首席心理专家
资深心理咨询师
  临床心理测验
心理测试 趣味图片
  企业培训 潮声在线课程
心理培训 潮阅品书会
爱心会义工 在线付费 预约咨询 心潮书店 顾歌专栏
心理学博客 媒体报道 投稿 联系我们

心理健康

【异常心理】
【心理书香】
【亲子教育】
【婚恋情感】
【职场生涯】
【成长咨询】
【压力管理】
【考试焦虑】
【婚前心理】
【两性心理】
【家庭关系】
【学生园地】
【人际交往】
【咨询师杂谈】
【危机干预】
【心理氧吧】
【同性恋专栏】
【心理案例】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花园网 >> 心理健康 >> 心理书香 >> 正文

心理书香

相似性与差异性

2014/5/14 10:07:31 编辑:心灵花园

    一:引言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明有相同爱好以及性格和价值观的人容易玩得到一起,或者反之在一起时间长的人容易培养和 形成相似的爱好以及性格和 价值观。
    生活中我们又常常说到: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又说明了在需求方面存在互补才存在吸引,不过对于不存在互补的是否一定相斥,在下面将会慢慢予以叙述。
    二:几种关系的分类
    1. 相似性的关系
    当与那些和我们比较相似的人进行交往的时候, 一定程度上我们是在寻求一种归属和认同。那些与我们一个“群”的人,仿佛是另外一个自己,是自我在别处的一种外化。我们能遇到越多相似的人并愉快的交往,我们的自我就能 得到更多的外化;我们的这个相似性的“群”越大,我们的自我 也就被放大的越多。
     1)和我们相似的人,如果相比而言比较强大,我们会有发自内心的感动和钦佩之情;
    2)和我们相似的人,如果相比而言比较弱小,我们会有发自内心的关怀和照顾之意。                                    
    3)总之和 我们相识的人,就是存在于 不同地方和不同时间里的“自我”:或许比自己年龄大,或许比自己年龄小;或许比自己睿智聪慧,或许 比自己迟钝愚鲁;或许和自己一样 是 同性,或许和 自己不同是 异性等等。
    这种相似的结果自然是——惺惺相惜。
    2. 差异性的关系
    1)互补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就 是指双方能够互相给予对方所需的,能够实现双赢的这种关系。这种互补可以是各个方面的,比如:能力方面的互补,情感方面的互补,性格方面的互补,以及不同层面需求上的互补:生理,安全,归属,爱和被爱,尊重。
    这种互补的结果自然是——异性相吸。
    2)矛盾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指双方不仅不能给与对方所需,反而总是会在对方厌恶和敏感的地方不断的给予有意和无意的刺激。这种刺激也 自然是各个方面的,以及不同层面需求上的刺激,不再重复。
    这种矛盾的结果自然是——水火不容。
    3)疏离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指双方仅仅是不同,既不能互利也不能互害,在 需求上基本上不 存在太多的联系,只是在认识上知道对方的存在。
    这种疏离的结果自然是——若即若离。
    三:关系的组合
    任何人与别人的关系如同希波克拉底的人格划分一样,都是几种的 关系的组合,某种关系为主的组合方式存在的。
    1:相似性为主的关系:和别人保持这种关系的人,在相处中以求同为主,虽然也会有互补,矛盾,疏离这些插曲的存在,但是主旋律是【同】。
    1)相似性:是求认同,同而不和,保持独立性;和啦,就是互补性关系的结果。
    2)相似性:不求完全的和,但是和气还是要的;冲突,就是矛盾性关系的结果。
    3)相似性:就一定要有比较多的联系;太过于隔绝啦,就是疏离性关系的结果。
    2:互补性为主的关系:和 别人保持这种关系的人,在相处中以求和为主,虽然也会有求同,矛盾,疏离这些内容的存在,但是大背景是【和】。
    1)互补性:就求融合,和而不同,双方为一体;

[1] [2] [3] 下一页

免责声明:为传播心理学,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载或摘取自网络和刊物,对于该内容所涉及之正确性、抄袭、著作权归属,是否合法性或正当性如何,本网站并不负任何责任。如本网站所载内容涉及您的版权,请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将所涉及内容立即删除或向您支付相应稿费。联系电话:021-51699291 邮箱:xinchao51699291@163.com
  • 上一个信息: 女人爱化妆也是爱生活的表现
  • 下一个信息: 《爱可以不伤》读后感
  • 相关阅读

      兹有心理咨询能帮助你  消费差距取决于消费观
      了解心理需求才能携手前行  心理咨询师谈读书的魅力
      弗洛姆与《爱的艺术》  心理学入门应该看什么书?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养心之道:日子要往宽了过
      逃避自由  爱是一切的答案

    关于我们 企业服务 咨询须知 联系我们 管理登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6 xinlinghuay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心灵花园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0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