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花园网
  •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心理咨询
  • 咨询团队
  • 咨询技术
  • 心理健康
  • 危机干预
  • 心理测试
  • 心理氧吧
  • 课程中心
  • EAP
  • English
  强迫 焦虑 抑郁
失眠 恐惧 疑心
  首席心理专家
资深心理咨询师
  临床心理测验
心理测试 趣味图片
  企业培训 潮声在线课程
心理培训 潮阅品书会
爱心会义工 在线付费 预约咨询 心潮书店 顾歌专栏
心理学博客 媒体报道 投稿 联系我们

心理健康

【异常心理】
【心理书香】
【亲子教育】
【婚恋情感】
【职场生涯】
【成长咨询】
【压力管理】
【考试焦虑】
【婚前心理】
【两性心理】
【家庭关系】
【学生园地】
【人际交往】
【咨询师杂谈】
【危机干预】
【心理氧吧】
【同性恋专栏】
【心理案例】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花园网 >> 心理健康 >> 心理书香 >> 正文

心理书香

关注心理健康

2014/5/14 10:00:57 编辑:心灵花园

    新闻缘起
    近日,在浙江大学任讲师的一名海归博士留下6页遗书后跳楼自杀。涂博士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在结束数十载的学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回馈社会的启程时刻就这样离世而去了。涂博士的悲剧不只是一个个别现象,博士自杀一直是让人热议的话题。诚然,环境因素有一定的作用在里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心理问题也是原因之一,这给我们的心理教育敲响了警钟!
    与现实脱节的“自我概念”和现实社会硬碰硬时,心理危机随之产生
    将新闻进行到底
    在“心理健康”的概念走入国人的视野之前,智力往往成为心智的代名词,高学历的人具有高心智,便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认识。然而,事实却与此相反,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高知群体自杀事件却频频见诸报端。难道智力越高越容易想不开?他们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但也让人们将眼光聚焦在高端知识群体的心理问题上:为什么会出现高知群体自杀现象?他们的心理危机是怎样产生的?如何提高高知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
    “温室花朵”谁之过
    其实,心理和智力各自体现心智的一个侧面,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智力培养上“一边倒”,忽视了心理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在儿童时期,唯有成绩好是被大大肯定的,这些孩子逐渐习惯了用好成绩去获取一切赞扬和成就感,用好成绩去把握自己的人生。环境向他们传递了“一好百好”的错误信息,使“好成绩”成了他们唯一的支撑和追求。当他们带着这唯一的信念进入社会,必然会遇到心理危机,要经历一个适应和重建过程。
    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收获着各种经验和认识,同时也形成自己的准则和风格——自我概念,例如一位儿童知道考了满分意味着父母的奖励和赞许,这就是他的经验;而他努力争取好成绩,便是他最核心的“自我概念”。如果有一天他发现好成绩只能换来指责和否定时,他的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便发生了冲突,进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到来。
    正常的心理成长过程是从幼年开始,一小步一小步地完成的。相比那些较早进入社会、展开社会工作和人际交往的年轻人,高知群体进入社会的时间被推迟的更晚,而可能最终错过了调整心理素质的时机,以与现实严重脱节的“自我概念”去和现实社会硬碰硬,随之产生的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此种情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温室花朵”、“挫折教育”等概念正是应此而生。
    “挫折教育”怎样实施
    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对人们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言语智力到各种操作能力,从本职工作到人际交往能力,从应对压力到解决问题能力,所有这些方面都应从小锻炼发展,鼓励他的每一步、每一种进步,把日后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提前分解和消化。这就是“挫折教育”。例如当孩子摔倒、哭泣的时候,如果母亲总是立刻赶过去把孩子抱起来哄,甚至捉着孩子的手打打桌腿、地面,责怪地面让孩子摔了跤,那么当这个孩子长大后,每每遇到挫折,都倾向于怨天尤人,而不能吸取经验、反省自己,从根本上应对和解决问题了。如果在最初的成长岁月里,孩子跌倒时能获得妈妈的支持和鼓励,自己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那么他不仅掌握了解决“摔跤挫折”的方法,还建立起了对自己的信心,这份最初的信心还将鼓励他积极探索、面对日后的各种挫折和挑战。
    此外,当儿童在生活技能学习、团结协作、与人交往等方面遇到各种现实的问题时,自然会产生各种小小的挫折,然而这正是学习、发展的必然过程,是真正的挫折教育。例如孩子应对和小同学相处中的矛盾,孩子在家中应对适量的家务和责任,孩子对一些实际困难的思考和尝试解决等等。相反,家长将学习之外一切事宜统统阻挡和包揽下来,让孩子在一个除了课本别无其他的温室里长大,势必令其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面临心理危机的严重威胁,瞬间的大挫折将给予他们巨大的压力。
    心理危机如何解决
    面临挫折而自杀

[1] [2] 下一页

免责声明:为传播心理学,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载或摘取自网络和刊物,对于该内容所涉及之正确性、抄袭、著作权归属,是否合法性或正当性如何,本网站并不负任何责任。如本网站所载内容涉及您的版权,请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将所涉及内容立即删除或向您支付相应稿费。联系电话:021-51699291 邮箱:xinchao51699291@163.com
  • 上一个信息: 多个城市出现慢递公司 为都市人寻找缓慢与宁静
  • 下一个信息: 春季需防心理疾病
  • 相关阅读

      兹有心理咨询能帮助你  消费差距取决于消费观
      了解心理需求才能携手前行  心理咨询师谈读书的魅力
      弗洛姆与《爱的艺术》  心理学入门应该看什么书?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养心之道:日子要往宽了过
      逃避自由  爱是一切的答案

    关于我们 企业服务 咨询须知 联系我们 管理登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6 xinlinghuay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心灵花园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0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