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卡劳斯(R.Caillois)在他的著作《游戏与人类》中,将游戏活动的本质意义规定如下:
(1)不确定性的活动。游戏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由性,它受游戏者体力、心智或灵感的影响,结果不能事先预料,否则就会丧失趣味性。
(2)非经济性的活动。游戏不分贫富也不分权力地位的高下,人人平等,也不制造财富和生产财物等,否则游戏就沦为营利性的或赌博性的经营活动。
(3)具有一定规则的活动。在游戏中,社会的一般法律规则不再通用,而代之以遵守和保证游戏能顺利进行的“新法律”——每种游戏特有的规则。
(4)有一定的虚构性。游戏活动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虚构性和想象性,有时完全是一种幻想的、创造的世界。
卡劳斯还把游戏活动的性质归为竞争、偶然性(结果的不确定性)、模仿、卷入这四个要素,并且指出游戏有“激发童心和孩子气”以及“玩耍和愉悦情绪”两大功能。
对于儿童游戏的形成与作用,心理学家之间有着不同的理论说明。
剩余能量说:儿童在日常的生活或学习中释放了所规定的活动能量后,其剩余能量便在自我游戏活动的“排泄口”得到发泄。儿童生活中,常有剩余的活动能量需要消耗,结果产生了游戏活动。但现代儿童的精神能量已被某种学习生活消耗殆尽,这对他们身心发展不利,亟须用游戏活动来加以调节。
休养说:针对剩余能量说,休养说则认为游戏不单是为了排遣和消耗能量,还是儿童对学习生活的调剂,对紧张、压力的缓解和放松,是儿童为身心休养而进行的活动。从人类进化和儿童身心健康来看,游戏疗法并不只是一种身体的休息,还是让儿童从心理、身体肌肉的紧张中解放出来的一种积极的身心调整活动。
生活准备说与反复说:生活准备说是指儿童通过游戏预演使自己在将来的生活中能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而儿童现在则是通过游戏来适应社会生活,进行一种生活准备的学习。反复说则认为,人类是从原始社会进化而来的生物,在文明的进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游戏活动,因此,儿童通过游戏可以让人类的这种文明发展活动的基因在他们身上不自觉地反映出来。
游戏生物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儿童游戏是为了发展身心,满足生理需要。当儿童欲求急剧增加,而身体与生理器质的发展或成熟跟不上时,他们便通过游戏来满足生理的欲求。也就是说,儿童的欲求发展快,身体机能发展慢,两者产生了不平衡,于是他们便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生物学、生理学的调节工作。对于游戏疗法的心理治疗与教育效果,各国的心理学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或学说。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