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说明游戏治疗室及游戏治疗设计:
(1)治疗室面积25~30㎡较为适宜,一般不超过40㎡。若治疗室太小,孩子的活动受束缚;若治疗室太大,则可能使孩子产生恐惧与不安的心理。治疗室内四壁与装饰色彩应力求柔和,不宜太刺激。
(2)治疗室的设施与器具的布置。沙坑(包括沙子、铁锹、小翻斗车),用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打击乐器,如鼓、铃等,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发泄攻击性和其他情绪。一些锻炼身心运动平衡的游戏器具,如滑梯、蹦蹦床等。适合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各种玩具。绘画工具,用于表现儿童的自我情感。镜子,用于自我镇静和调整。水龙头,用于儿童的清洁,如洗手、洗脸等。
(3)治疗时间。每次50分钟,但一般按1小时计算,剩余10分钟用于整理治疗室。
(4)游戏程序的设计。例如:玩电动火车可观察儿童的手指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弹钢琴可观察儿童的手指、大脑和身体配合的协调性;玩弹子游戏机可观察儿童的注意力和操纵能力。每一次治疗中进行什么游戏,每种游戏进行多长时间,治疗者都要预先安排和设计妥当。
观察与记录进入治疗室之前,观察母子分离的状态,记录孩子的不安程度。若第一次母子分离时,孩子表现得极度不安,则采取系统脱敏法。第一次可允许母亲和孩子一同进入治疗室,参加游戏,但在游戏过程中母亲应逐渐退出游戏。第二次,母亲在治疗室中陪同30分钟,后20分钟母亲退出治疗室。第三次,母亲不进入治疗室,站在治疗室门口。第四次,母亲远离治疗室。
在游戏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要观察孩子是否主动接触玩具。若孩子不主动拿玩具,则表明其较内向,治疗者应主动引导孩子进入游戏;若孩子较外向,表现出冲动性和攻击性,治疗者应进行适当调控。对于自闭症儿童,则不要破坏其自闭的空间,要与他并行做同样的活动,与他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此外,要观察游戏过程中孩子的游戏种类和次数。若游戏种类丰富多彩,则说明孩子智力发展较正常;若孩子只反复玩一种玩具,则说明孩子具有强迫倾向或智力发展问题。
在游戏中,还要观察孩子的语言表述是否清楚,以及孩子在不同情绪状态下不同的语言表现,观察其与治疗师有无对话。对话有多少,有无自言自语等情况。
记录的主要内容有十个方面。
(1)孩子参加游戏的兴趣、动机的强弱变化,以便治疗师及时调整计划和游戏内容。
(2)母子分离状况:逐渐完成、一次完成或不能完成。
(3)游戏疗法的构造:自由分散或有主题的活动或两者兼有。
(4)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高低的变化。
(5)孩子与治疗师的关系:拒绝、接收、过度服从、良好或冷淡等。
(6)攻击性:破坏玩具的倾向高(强)或低(弱)。
(7)心理治疗师对儿童活动有没有限制以及孩子对这些限制是否理解。
(8)儿童的感情和情绪的表现:压抑、过激、悲哀或喜悦。
(9)儿童的自我控制力和注意力:适当或过度(多动者:控制力弱,具有注意力不集中等倾向)。
(10)适当的语言表现:多、少、有无意义,记录孩子的语言用“/”“()”等记号,记录治疗师的语言用“<>”“/”等记号。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