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花园网
  •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心理咨询
  • 咨询团队
  • 咨询技术
  • 心理健康
  • 危机干预
  • 心理测试
  • 心理氧吧
  • 课程中心
  • EAP
  • English
  强迫 焦虑 抑郁
失眠 恐惧 疑心
  首席心理专家
资深心理咨询师
  临床心理测验
心理测试 趣味图片
  企业培训 潮声在线课程
心理培训 潮阅品书会
爱心会义工 在线付费 预约咨询 心潮书店 顾歌专栏
心理学博客 媒体报道 投稿 联系我们

心理健康

【异常心理】
【心理书香】
【亲子教育】
【婚恋情感】
【职场生涯】
【成长咨询】
【压力管理】
【考试焦虑】
【婚前心理】
【两性心理】
【家庭关系】
【学生园地】
【人际交往】
【咨询师杂谈】
【危机干预】
【心理氧吧】
【同性恋专栏】
【心理案例】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花园网 >> 心理健康 >> 亲子教育 >> 正文

亲子教育

睡前5分钟,与孩子一起读故事

2014/5/14 11:48:44 编辑:心灵花园
bsp;   现在给孩子看的书实在是太丰富了,多得让妈妈们失去了选择的能力。蒲蒲兰绘本馆的早期阅读推广人林静说,她现在给孩子读的书都是绘本。囡囡妈也是花了半年时间才给女儿讲完白话文版的《三国演义》。到底该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睡前故事书,很多妈妈也不是特别清晰。小巫认为:累加故事和无意义故事,更符合学龄前孩子的身心韵律,这样的故事情节简单,甚至没有情节,只是动作和语言的不断重复。“像《格林童话》这类民间故事和其他复杂一些的故事,最好放在孩子上学后再讲,那时孩子的心智已经发展到可以理解故事里复杂的人物关系、激烈的冲突和深层的意义,并且能逐步区分童话世界与现实世界。”
    家长也可以自己编故事,只要故事内容美好、友善、温暖,并不需要法则和意义,也不要求与真实生活一样,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夸张。
    多大的孩子就不需要父母的睡前故事了呢?王林认为:“按照人的生理发展,一直到12岁听觉的接受程度都高于视觉。所以,父母可以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到12岁!”
    爱孩子,每天给他们温柔的5分钟
    在中国,听父母讲睡前故事的孩子有多少呢?六一前夕,在意大利大使馆的文化剧场举办了一场“100个女孩子的读书会”,庆祝一套意大利的勇敢女孩子系列图书《非常小公主》(中文版)出版。这套书很温馨,特别适合睡前读给孩子听。当现场的孩子们被问到:“爸爸妈妈在睡觉前给你们讲故事吗?”在场大多都是6~10岁的孩子,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理由多是:“爸爸妈妈没有时间!”“大人太忙了!”“求了好多次,都不给我读!”
    有一个女孩,终于轮到她说了:“我自己读!爸爸妈妈很忙,我不打扰他们。我自己能读好多书了!”
    真让人感慨!大人的事情难道永远比跟孩子分享哪怕5分钟更重要吗?也有一些父母工作繁忙,经常出差,不能陪在孩子身边。其实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生活本身就是充满了取舍,这需要父母们自己去权衡。
    如何为孩子创编故事
    澳大利亚的资深幼儿教师苏珊·佩罗(Susan Perrow)告诉我们——
    1、快乐的结局
    给孩子希望,他们还在成长,内心需要希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保护孩子远离媒体,因为媒体中有很多负面的东西。孩子的心智不够强壮,还不能承受像地震那样的景象。
    2、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
    年幼的孩子是通过模仿动作来学习,你会发现经典故事中,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在《三只小猪》中,就是不断地行动、行动、行动,这与孩子的内在需求对应,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要发展意志力。
    3、所有的故事都有开头、过程和结尾
    如果要给一个2~3岁的孩子创编故事,则故事要短,要有韵律;大一点的孩子可多一些过程。
    所有的故事都有治疗或治愈的潜力
    澳大利亚的资深幼儿教师苏珊·佩罗认为——
    凡是有助于恢复失去的平衡、或者重新获得整体感的故事,都是“治疗故事”。给孩子讲“治疗故事”,能够让孩子的行为或状态重返平衡。如果一个故事让人发笑,笑的人就得到了治疗。如果一个故事使人哭泣,同样也具有治疗的效果。
    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的主题和解决方案非常大众化,常给听故事的人带来希望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帮助他们找到继续前进的路。
    大卫·铃木(David Suzuki)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他认为,故事可以建立与“某个地方”的精神连接,帮助治疗我们的地球。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简单的自然故事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与附近森林的联结,当他们长大以后,就会更有意识地保护森林、爱护森林。通过故事,可以建立和增强人与环境的全面联结。
    来源:心理月刊

上一页  [1] [2] 

免责声明:为传播心理学,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载或摘取自网络和刊物,对于该内容所涉及之正确性、抄袭、著作权归属,是否合法性或正当性如何,本网站并不负任何责任。如本网站所载内容涉及您的版权,请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将所涉及内容立即删除或向您支付相应稿费。联系电话:021-51699291 邮箱:xinchao51699291@163.com
  • 上一个信息: 揭秘90后心理特征:淘、秀、晒
  • 下一个信息: 父亲节——父爱的表达
  • 相关阅读

      让孩子自主玩耍并给与足够的材料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要素
      关注全托儿童的心理陪伴  让孩子远离“电子海洛因”
      孩子厌学来自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  独立思考能力源自于父母
      提升孩子的注意力,我们可以这样做  准妈妈的这个行为可能会害了孩子
      为什么,他想要学心理学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脸上不带笑容

    关于我们 企业服务 咨询须知 联系我们 管理登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6 xinlinghuay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心灵花园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0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