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本周的精神分析活动中,一位
心理咨询师提出了一个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极为普遍的问题:如何让一个低自尊的青少年重建自信? 这一问题源于她所处理的一个真实案例。资深
心理咨询师宋老师带领我们对该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希望能从中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案例背景
这位心理咨询师曾接待过一个小男孩,他在小学阶段成绩一直不理想。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孩子在每次考试前都会发烧。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不得不调整期望,不再对孩子施加过高的压力。然而,即便如此,咨询师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仍然能明显感受到他的不自信。
二、案例分析与探讨
在宋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对案例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
1. 小男孩长期缺乏自信的根源
从
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男孩的不自信可能源于一种潜意识里的防御机制。他发现,只有保持不自信的状态,父母才会降低对他的期望,不会对他施加过高的压力。这种防御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他免受过多的压力,但也阻碍了他自信心的建立。
2. 出现躯体化症状的原因
小男孩每次考试前发烧的现象,是躯体化症状的表现。一个人出现躯体化症状是因为情感和认知都需要防御。小男孩的躯体化症状反映出学校和家庭都给他很大的压力,没有地方能接纳他的情绪。
3. 六种让孩子自卑的行为
孩子刚出生时是全能自恋的,自卑通常是家长教会的。以下六种行为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自卑:
(1)情感勒索:当父母把自己的焦虑、自卑、恐惧等情绪强行投射给孩子,让孩子变成父母的情绪容器。这种行为会让孩子压抑自己真实情绪。
(2)冷漠:对孩子的需求视而不见,不回应或者没有良好的情绪互动与沟通。这会导致孩子长大后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与需求。
(3)苛责与强势:例如,孩子因害怕独自买冰淇淋被母亲斥责“不独立”,母亲对孩子不去独立完成一件事有很强烈的愤怒。母亲将独自购买冰淇淋与孩子的能力挂钩,长期如此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能。
(4)贬低和打压:家长不会欣赏孩子的优点,总认为孩子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长期处在这一环境中,孩子无法建立自信,逐渐变得自卑。
(5)拒绝满足孩子需求:过度强调物质匮乏或道德绑架,压抑孩子的正常欲望。例如,景区拒绝买贵价冰淇淋时,未关注孩子“体验需求”而一味指责。这种行为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需求不被重视,逐渐失去自信。
(6)虐待:包括身体虐待、情感虐待、语言虐待、性虐待。这些行为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
帮助低自尊的青少年重建自信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过程,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齐心协力。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对造成青少年低自尊的种种因素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为我们未来更有效地援助这类青少年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心理咨询师 朱俊彦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