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暴力就像一颗毒瘤,侵害家庭被施暴者(即受害者)的心身健康。家庭关系中发生的暴力行为又以婚姻中夫妻双方之间的冲突最为常见。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长期以来遭受着以殴打、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上的侵害行为。
本次沙龙,王主任带我们一起走近了发生在婚姻生活中的家庭暴力,深入分析了家暴行为背后的原因:
根据研究表明,家暴行为具有一定的代际遗传性。攻击性与暴力倾向是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的。更重要的是在有暴力色彩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由于长期耳需目染地受到父母行为模式的影响,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产生家暴行为的可能性也相应较高。在施暴者的心目中,暴力是最快捷、最有效的征服和控制。
家暴的另一个高发原因,则是没有家族史的继发原因令人唏嘘。夫妻间无法达成有效的沟通与和谐的互动模式,施暴方往往遭受着来自被害者长期的唠叨、语言攻击等带来的精神折磨。长此以往,夫妻间的矛盾加剧无法消弭,增加了施暴方的心理压力与自卑情绪,最终导致了家暴的发生。
无论是肢体暴力还是语言暴力,无论起因是施暴方还是受害者的缺陷,家庭暴力都是严重危害婚姻健康乃至人身安全的、需要及时进行干预的行为。希望步入婚姻殿堂的大家都可以生活在相互的关怀和爱护中,让美好战胜琐碎,让光明驱散阴霾。
心理学实习生 项雨薇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