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2020年2月29日周六,是我们进驻武汉市民群的第3天。有很多人看了我写的《武汉心理援助工作日志1》,很喜欢我说大实话的风格。尤其是武汉当地的心理志愿者,他们守在热线旁边,没有什么热线量,看了我的工作日志,很有感触。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用主动出击的方式,积极的安抚武汉市民,是件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你得习惯被拒绝,还要继续努力。
我的交大同学汤京强是一个心理学爱好者,他没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看了《武汉心理援助工作日志1》后,知道我们一线工作的严峻性,不停地跟我说,让我一起来搭把手吧!
我在组织团队的时候,非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就没有在考虑的范围内。但我在实际用人的时候,发现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咨询师都能调动起来,另一方面是如果咨询师脸皮薄,主动性不强,只是做等着人家来咨询,根本没有可能和回避咨询的武汉市民建立信任关系的。热情是志愿者的第一条件。汤京强的热情打动了我。
下午,武汉志愿者推荐了2个个案给我判断,一个是武汉创业者创业失败的案子,一个是北漂的东北小伙子的案子,志愿者觉得两个人都有抑郁,问是否需要心理咨询。
创业受挫的案子,上海交大EMBA心理学协会的心理志愿者比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目前的其他心理志愿者团队更有优势。我安排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胡梅雄来承接。
北漂东北小伙子的案子,我们做还是不做,我犹豫了一下,毕竟这次公益援助的主题是武汉地区,北京有点……正在我犹豫时,这名武汉当地的志愿者决定自己和那个兄弟先聊聊,说这个人就是不愿意回老家。
当这名武汉志愿者给我这样的决定时,我进一步感受到武汉当地的志愿者,他们身上有种你想象不到的博爱。在这场疫情当中,他们的爱不是只献给武汉的,他们不放弃每个中国人!
这个我对接的武汉志愿者团队没有什么纪律约束,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就是拼命地干。你难受了,我就给你语音个半小时,她难受了,也语音半小时。
在这群志愿者的面前,我们的团队纪律、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特点……都显得是那么格式化和刻板。我甚至觉得,我们要内部开个会才能决定的事,他们二话不说就给干了。也许我们心里格式化的内容该好好调整下了。
中午的时候,我感觉很疲惫,除了吃饭、睡觉,我的大多数时间都在电脑和手机这里度过。武汉当地的志愿者对我很信任,有问题都会第一时间联系我。心灵花园公司的马老师说,您太累了,看能不能再派个公司咨询师进到武汉市民群里去帮您做个案的转化。下午两点以后,心灵花园公司的心理咨询师李凤鸣入群。
晚上9点半,临时接到一个危机干预,一个有双相病史的小伙子因为家人之间发生冲突,受了刺激,有自杀想法。交大EMBA心理学协会的刘迪马上承接了这个心理干预,从晚上9点半以后做到差不多11点多。
晚上10点后,武汉志愿者又成立了一个以医务人员为主的医生群,这个人群的数量在迅速成长着,需要马上进驻心理咨询师。10点半以后交大EMBA心理学协会的史红霞、熊美玲两名咨询师入群,志愿者汤京强入群。这三名志愿者非常热情,互动性很强。
虽然这个群在不断地成长,但是群里的医务人员对于外来的心理老师还是有些友好的拒绝。
有个医生以为自己感染了病毒,有些不舒服,经过检测呈阴性后,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工作。
疫情期间,医务人员就是一支纪律部队。这次疫情对她们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她们的工作强度、纪律性、奉献精神,都和军人越来越像。这些一线的医务人员非常需要交流,但是也缺乏安全感。
在这里,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被拒绝是一种磨练,还得勇往直前,花更多的时间让医务工作者们信任心理咨询,打破这个僵局,将是一个好的开始。
心理咨询师志愿者们做好群维护,开好会,写好咨询报告都已经快凌晨一点了。看到窗外漆黑的一片,我在夜空中寻找繁星点点。明天,我们一定可以做到更好。
拿起手机,新建立的这个武汉医务人员微信群,还在不断地有人扫描二维码入群……
向每一个一线的武汉志愿者致敬。
2020年2月29日 崔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