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已近3000万人,抑郁症终身患病率达6.9%。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我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死亡,另有近200万人自杀未遂。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以来,我国大陆已有1200多位企业家自杀身亡。如:原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总经理方宏跳楼自杀、贵州习酒厂总经理陈星国举枪自尽、广东中谷糖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庞贵雄跳楼自杀、四川佳美植物油有限公司董事长谢贵华跳楼自杀、茂名永丰面粉厂老板冯永明在家中割腕自杀等。员工自杀也屡见不鲜,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富士康的“十三连跳”。北京自杀研究和预防中心公布的数字表明,中国每10万人中就有23人自杀,大大超过十万分之十三的世界平均水平。在中国,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
世界卫生组织曾预测,21世纪影响中国最严重的疾病是心理疾病,我国员工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中国移动原党委副书记林奕弘告诉记者:“我们作过一些调查,在中国移动的员工中间,58%的员工感受到比较大的压力;20%以上的员工出现职业枯竭状态;10%的员工心理幸福感不高;17%的员工身体幸福感比较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为我们全系统广大员工提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应该说成为中国移动管理层面临的严峻任务和挑战。”
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也为华为员工出现的心理疾病焦虑过。他在写给华为员工的一封信说:“华为不断地有员工自杀与自残,而且员工中患抑郁症、
焦虑症的不断增多,令人十分担心。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员工积极、开放、正派地面对人生?我思考再三,不得其解。”后来,华为集团设立了首席员工健康与安全官,专门负责员工的身心健康,并通过EAP项目为员工进行心理疏导。
有专家认为,当今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技术设备等已难以为中国企业提供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了,中国企业已发展到需要通过提高员工心理资本来获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阶段,而EAP就是提升员工心理资本的途径。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成为企业实施EAP的基本理念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政策层面对整个中国EAP项目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企业更加感觉到,关注员工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企业不可或缺的一环。
那么,什么样的心理才算是健康的呢?专家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一样,也是有标准的,只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如人的生理健康标准那样具体、客观。英国心理学家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能有满足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我国心理专家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如今,在我国众多企业中,注重员工心理健康,关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成为众多企业推行EAP的基本理念。
天津市一轻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林永宁认为,“中国的企业已进入一个追求心理和精神需要的‘心经济’时代。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建企业EAP人文关怀管理模式,搭建‘员工心理帮助计划’平台,企业才能赢得人心、赢得市场、赢得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时代已经结束,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企业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劳资关系多元化、复杂化。处在这样一个时期,企业必须考虑如何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如何促进企业和谐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最优化,如何关注员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健康,如何建立绿色职场心理安全的长效机制等。
中国首家“企业EAP服务示范基地”、河南义马气化厂厂长任富强对记者说:“我们是高危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与企业安全管理有密切的关系。企业安全过去主要是抓设备管理和制度管理,当这个问题解决后,安全管理就取决于员工的素质了。如果员工出现情绪危机,他的操控就是一种隐患。所以,我们为员工提供EAP服务,也是从心理角度保证安全生产。”
国家电网辽宁公司这些年来创造性地践行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时代要求,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积极探索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新途径,不但建起了完善的EAP服务体系,还以大连培训中心为依托,建起员工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中心经常派出专业
心理咨询师,带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