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花园网
  •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心理咨询
  • 咨询团队
  • 咨询技术
  • 心理健康
  • 危机干预
  • 心理测试
  • 心理氧吧
  • 课程中心
  • EAP
  • English
  强迫 焦虑 抑郁
失眠 恐惧 疑心
  首席心理专家
资深心理咨询师
  临床心理测验
心理测试 趣味图片
  企业培训 潮声在线课程
心理培训 潮阅品书会
爱心会义工 在线付费 预约咨询 心潮书店 顾歌专栏
心理学博客 媒体报道 投稿 联系我们

心理健康

【异常心理】
【心理书香】
【亲子教育】
【婚恋情感】
【职场生涯】
【成长咨询】
【压力管理】
【考试焦虑】
【婚前心理】
【两性心理】
【家庭关系】
【学生园地】
【人际交往】
【咨询师杂谈】
【危机干预】
【心理氧吧】
【同性恋专栏】
【心理案例】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花园网 >> 心理健康 >> 心理书香 >> 正文

心理书香

做一个自私的好人

2014/5/14 9:55:55 编辑:心灵花园

    1915年,英国陆军上尉杰弗里·达格戴尔,带领一批新兵,抵达比利时境内的英德交锋前线,替换战壕中筋疲力尽的部队。
    他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英国士兵显然不在警戒状态,哪怕敌军出现在目标范围内,他们也没有射杀的意向。
    在敌军眼皮下走动
    达格戴尔后来回忆说: “德国士兵就在一把手枪能够打到的距离内,来回走动,我们的人却视而不见。这些人显然不知道自己正在打仗,双方都采取‘和平共存’的策略。”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不难明白。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起初的血战阶段之后,进入到僵持的堑壕战状态,交战双方相隔一片几十米宽的荒地,互相对峙。几个月下来,士兵每次面对的都是同一个人。经过持久的重炮轰击,双方弹尽粮绝,如果双方达成共识,都对敌人手下留情的话,就不至于一无所有。经过重复的互动之后,交战双方学会相互合作,如果任何一方侵犯这种规则,就会受到惩罚,对方会发出猛烈的攻击,予以报复。
    退役军人们回忆说,炮轰有固定的时间安排,落点也是可预测的,交战双方都在向敌人显示自己的技术,作为一个含蓄的警告,表示他们不想让敌军伤亡。
正如一位士兵所说: “交锋线上平静的原因是,没有一方想要进到对方的领地,如果英国人炮轰德国人,那么,德国军队就会以牙还牙,对双方造成的损伤都是一样的。如果德国人炸毁了一片战壕,杀了5个英国士兵,英国人马上回击,连轰带炸,也杀5个德国人。”
    即将离开前线的部队,会教他们的后续部队,采取同样的和平共存原则,你不犯我,我不犯你。
    这种互惠利他的行为,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无私,只不过是使自己脱离复杂的情境采取的一种聪明策略。
    付出期待回报
    三四十年来,许多生物学家和社会理论家开始相信,所有无私的行为背后,都有相似的策略性想法,而且,无私的目的永远为了得到回报,无私永远是有条件的自私。
研究人员发现,利己主义者可以通过几种机制,利用现在的付出,获得他日的回报,互惠利他行为只是其中一种机制。通过善意的行为,一个人可以累积别人对他的感激和义务。无私的行为帮助一个人建立一种值得信任的声誉,可以在日后得到兑现的好处。
    在任何有可能发生欺骗的情况下,追逐自我利益的各方之间,采取这类“战略性”的合作,需要进行不断重复的互动,这样,一个人才能利用自己的合作,作为战略性的诱饵,诱使其他人合作。如果缺少这种重复互动的机会,合作就像荒漠中的小花,很快就会凋谢。
    “一战”中,那个“和平共存”的动人故事,最后的结果是令人沮丧的。战争接近尾声,引入坦克作战,战争流动性更强,军队更加机动,再也不可能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重复遇到同样的敌人,与之长久对峙。所以, “和平共存”的原则随之消失。
    我们生来就擅长博弈论,这一点几乎是毫无疑问的。研究表明,我们的生理技能能专门发现欺骗。当某些情境暗示我们有可能被欺骗时,一般来说,我们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微妙模式。
    二十多年以来,心理学家发现,人们的行为并非如理论所阐述的那样。利己主义的逻辑暗示,如果人们不再期望在未来得到回报的话,那么,所有形式的无私行为,都会彻底消失。事实上,这根本不是真的,毕竟有些人似乎是“真正的无私主义者”。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

免责声明:为传播心理学,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载或摘取自网络和刊物,对于该内容所涉及之正确性、抄袭、著作权归属,是否合法性或正当性如何,本网站并不负任何责任。如本网站所载内容涉及您的版权,请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将所涉及内容立即删除或向您支付相应稿费。联系电话:021-51699291 邮箱:xinchao51699291@163.com
  • 上一个信息: 女儿不是父母的印钞机
  • 下一个信息: 现实比隐患更重要
  • 相关阅读

      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生活中的好丈夫  来自原生家庭的诉求模式
      兹有心理咨询能帮助你  消费差距取决于消费观
      了解心理需求才能携手前行  心理咨询师谈读书的魅力
      弗洛姆与《爱的艺术》  心理学入门应该看什么书?

    关于我们 企业服务 咨询须知 联系我们 管理登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6 xinlinghuay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心灵花园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0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