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花园网
  •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心理咨询
  • 咨询团队
  • 咨询技术
  • 心理健康
  • 危机干预
  • 心理测试
  • 心理氧吧
  • 课程中心
  • EAP
  • English
  强迫 焦虑 抑郁
失眠 恐惧 疑心
  首席心理专家
资深心理咨询师
  临床心理测验
心理测试 趣味图片
  企业培训 潮声在线课程
心理培训 潮阅品书会
爱心会义工 在线付费 预约咨询 心潮书店 顾歌专栏
心理学博客 媒体报道 投稿 联系我们

心理健康

【异常心理】
【心理书香】
【亲子教育】
【婚恋情感】
【职场生涯】
【成长咨询】
【压力管理】
【考试焦虑】
【婚前心理】
【两性心理】
【家庭关系】
【学生园地】
【人际交往】
【咨询师杂谈】
【危机干预】
【心理氧吧】
【同性恋专栏】
【心理案例】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花园网 >> 心理健康 >> 亲子教育 >> 正文

亲子教育

别让我们自己成为“隐性强势妈妈”

2016/8/22 9:20:00 编辑:心灵花园

  有一种妈妈,叫“隐性强势妈妈”她们并没有传统意义的强势特征,诸如嗓门大、脾气暴、态度凶等, 相反,她可能轻声细语甚至不怎么说话,总是委曲求全的样子,显得很柔弱,可是,她心里很有主意。她认准的事情是没有人能够改变的。
  如果孩子没有照着她的意思做或者与她有不同的意见,她并不激烈地与孩子争论或者强压孩子服从,而是在一边生闷气,为孩子的未来伤心难过,连饭都吃不下去了。她会不出声地让孩子明白你多么对不起她,最后,孩子会受不了了,听从了她。
  这种隐性强势妈妈的自我感觉会更好。火爆型强势妈妈大多能意识到自己脾气急,但是控制不住自己,而隐性强势妈妈意识不到自己的强势与控制,反而会觉得自己是忍让与包容的。孩子最终听从自己是因为自己就是对的。
  这种强势妈妈会让孩子更无奈,更难受。她的控制是隐性的,她的外表给人的印象不是她欺负了孩子,是孩子欺负了她。由于她不多说话,也就是拒绝了与孩子交流,孩子除了服从她,没有任何选择,连发脾气都是错的。这样的行为叫做隐性攻击,比直接、主动的攻击更让人难以对付。
  有隐性攻击行为的人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攻击,反而认为自己总在接受不公正的待遇,自己很委屈。有这种行为特征的人如果想改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去自我发现,常常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比如心理咨询师。
  “强势妈妈”的背后
  在我们本来传统的父权社会中,妈妈们是怎么逐渐变成强势妈妈的?
  1)中国传统上虽然说严父慈母,但是也有很多诸如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等故事,表彰胜过好老师的妈妈们,尤其是知书达理、教子有方、刚烈决断比爸爸还强的妈妈们。所以,成为一个强势妈妈,尤其是为了教育孩子成了强势妈妈,是传统文化认可的事情。
  2)国内的经济形势让绝大多数妈妈不可能安心于持家教子这一件事,即便只有头三年也不行。大多数妈妈生完孩子6个月后就要上班挣钱养家糊口。妈妈们要做太多的事,压力极大,要平心静气、耐心温婉……实在是不容易做到。
  3)强势妈妈看起来胸有成竹、所向披靡,其实坚强的外表后大多是担忧和焦虑熬“糊”了的心。社会现状让妈妈们对孩子的未来不看好,要想过得超出平均水平就必须从小开始挣扎、竞争。
  4)强势妈妈一般是对爸爸不满的,不同意他的教育方针和方法,不满意他的 为人处事方式等等,才挺身而出,太后、皇上一身当。这背后是超级的自信。因此, 强势妈妈不太能听进不同的意见,不太能自我反思。这些是性格上的缺陷。
  5)强势妈妈言行后面的潜台词是“我要求”、“必须”、“应该”,反映出的是妈妈们认知上的狭隘僵化,以及补偿心理造成的拥有欲和控制欲。这些现象表明,强势妈妈自己的成长过程是有缺失的,她不是不想、不愿,而是不会也不能做到耐心、包容、不焦虑。
  6)强势妈妈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对孩子现状的不满,以及不能与爸爸沟通,反映出的是对自己的不满、不接纳,是主动出击的言行背后深深的绝望和无能为力。 很多强势妈妈的口头禅是“没办法”、“只能”、“必须”。与其说强势妈妈们控制,不如说她们其实是想抓住最后的稻草,非常被动、无奈。
  改变,遇见更好的自己
  第一,从言行上,学习放慢速度,让语气语调变得轻柔,学会倾听,听清楚了别人再表达自己。
  第二,从认知上,不一意孤行,多看多想,学习多收集信息,多比较,忌以偏概全。
  第三,从心态上,不着急、不担忧、不焦虑。既倾听观察别人,也反思自己。
  第四,必须保持与孩子爸爸的沟通,而不是沟而不通,更不是“你没用,你不对,好吧,那么我来吧”这样独断专行的结论。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双方的配合。一个家庭就像一个团队,重要的时候需要一个人来做决定、负责任。但平时,家庭成员,尤其是两个家长应该共同合作、各司其职。
  孩子既要爸爸男性的力量带来指导和支持感,也要妈妈女性的包容带来爱和责任感。这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孩子的爸爸拒绝沟通或者沟通不畅,那么首要目标是改善夫妻关系,而不是管教孩子。
  第五,如果真的是为了孩子,先学习搞清楚孩子是怎么一回事,孩子的成长是怎么一回事。如果“为了孩子”只是借口,或者在“为了孩子”上寄托了或者发泄了太多自己的意愿和情绪,那么要主动去认清、调整自己。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

免责声明:为传播心理学,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载或摘取自网络和刊物,对于该内容所涉及之正确性、抄袭、著作权归属,是否合法性或正当性如何,本网站并不负任何责任。如本网站所载内容涉及您的版权,请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将所涉及内容立即删除或向您支付相应稿费。联系电话:021-51699291 邮箱:xinchao51699291@163.com
  • 上一个信息: 孤独症与多动症儿童的鉴别
  • 下一个信息: 狼性教育适合每个孩子吗
  • 相关阅读

      让孩子自主玩耍并给与足够的材料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要素
      关注全托儿童的心理陪伴  让孩子远离“电子海洛因”
      孩子厌学来自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  独立思考能力源自于父母
      提升孩子的注意力,我们可以这样做  准妈妈的这个行为可能会害了孩子
      为什么,他想要学心理学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脸上不带笑容

    关于我们 企业服务 咨询须知 联系我们 管理登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6 xinlinghuay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心灵花园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0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