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花园网
  •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心理咨询
  • 咨询团队
  • 咨询技术
  • 心理健康
  • 危机干预
  • 心理测试
  • 心理氧吧
  • 课程中心
  • EAP
  • English
  强迫 焦虑 抑郁
失眠 恐惧 疑心
  首席心理专家
资深心理咨询师
  临床心理测验
心理测试 趣味图片
  企业培训 潮声在线课程
心理培训 潮阅品书会
爱心会义工 在线付费 预约咨询 心潮书店 顾歌专栏
心理学博客 媒体报道 投稿 联系我们

心理健康

【异常心理】
【心理书香】
【亲子教育】
【婚恋情感】
【职场生涯】
【成长咨询】
【压力管理】
【考试焦虑】
【婚前心理】
【两性心理】
【家庭关系】
【学生园地】
【人际交往】
【咨询师杂谈】
【危机干预】
【心理氧吧】
【同性恋专栏】
【心理案例】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花园网 >> 心理健康 >> 亲子教育 >> 正文

亲子教育

学生创造力的激发方法

2015/3/25 16:46:17 编辑:心灵花园

  在学校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总的说来,只有在学生的创造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创造精神,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资料,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所谓“质疑问难”,就是要勇于提出疑问,并为解疑而不耻下问,敢于攻关。中学生生活在一个空前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里,对他们来说,新事物层出不穷,疑惑也会接踵而来。由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对观察到的各种事物常常会提出许多问题,他们提的问题,绝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提出的问题有的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难开始,从解疑入手的。从有疑到解疑到创新,这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以史丰收创立“快速计算法”为例,普通的加法、减法、乘法运算都是从低位算起的,而史丰收在十一岁时就对这人人熟知的运算法则提出怀疑。他认为由于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存在,加法、乘法运算的结果与其运算顺序是无关的。现在通行的低位算起的运算法则与读数写数的顺序不一致与人们口算的一般习惯也相矛盾,可不可以把读、写、看、算四者结合起来呢?正是这种质疑问难的钻研精神推动着他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终于找到了高位算起运算中的进位规律,创立了独具一格的“快速计算法”。可见,大胆生疑、勇于解疑、敢于创新,是创造人才的一种宝贵品质。
  培养中学生这种品质,首先,应当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勇于发问。对他们的发问,教师要耐心予以解释,不可挫伤他们的好奇心,一时说不清楚的,也要鼓励他们去继续探索研究。其次,要引导学生有目的设疑。疑,包括无意的和有意的。无意的即见什么问什么,这在中学生当中是普遍的、多数的。有意的即为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去设疑、解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无意设疑向有意设疑发展,这样才会使疑问与创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再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和学生一起设疑,并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逐步解疑,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识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心理咨询师分析,纵观各级各类学校的现行教材,习题解答、学习参考书,多数是采用一问一答式论述问题、解答问题的方法。这一方面说明高度集中了人类历史所积累的科研成果,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也从中发现,这种传统刻板式的一问一答的学习内容在束缚着学生的创造力,使之长时间地固定在一种传统的解决问题、论证问题的方法上。这样久而久之就使学生的思维容量趋于僵化,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的。在这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工作中,明显暴露的问题:一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等着老师“灌”,这就颠倒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二是学生所学的内容是机械死板的条文,学过之后,不能深刻理解、融会贯通,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而创造力是靠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开拓他们的思路,坚持手脑并用,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来促进发展的。所以必须从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当前的信息传递从内容到方法日益丰富多彩,而教科书在丰富性、新颖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局限性日益显露,所以,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角度来看,第一课堂的教学仅仅是一个方面,同时应当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各种学科小组的科技活动,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来说是多方面的非常重要的。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

免责声明:为传播心理学,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载或摘取自网络和刊物,对于该内容所涉及之正确性、抄袭、著作权归属,是否合法性或正当性如何,本网站并不负任何责任。如本网站所载内容涉及您的版权,请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将所涉及内容立即删除或向您支付相应稿费。联系电话:021-51699291 邮箱:xinchao51699291@163.com
  • 上一个信息: 真正的独立性是让孩子有自己的“选择权”
  • 下一个信息: 学生减压,家长也需出力
  • 相关阅读

      让孩子自主玩耍并给与足够的材料  唤醒孩子成功的愉悦感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要素  关注全托儿童的心理陪伴
      让孩子远离“电子海洛因”  童年受虐形成的心理伤害
      儿童期是性别认同的重要阶段  早期性教育让孩子学会尊重“隐私”
      引导孩子生理与心理健康发展  利用沟通解除父母的控制

    关于我们 企业服务 咨询须知 联系我们 管理登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6 xinlinghuay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心灵花园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0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