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花园网
  •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心理咨询
  • 咨询团队
  • 咨询技术
  • 心理健康
  • 危机干预
  • 心理测试
  • 心理氧吧
  • 课程中心
  • EAP
  • English
  强迫 焦虑 抑郁
失眠 恐惧 疑心
  首席心理专家
资深心理咨询师
  临床心理测验
心理测试 趣味图片
  企业培训 潮声在线课程
心理培训 潮阅品书会
爱心会义工 在线付费 预约咨询 心潮书店 顾歌专栏
心理学博客 媒体报道 投稿 联系我们

心理健康

【异常心理】
【心理书香】
【亲子教育】
【婚恋情感】
【职场生涯】
【成长咨询】
【压力管理】
【考试焦虑】
【婚前心理】
【两性心理】
【家庭关系】
【学生园地】
【人际交往】
【咨询师杂谈】
【危机干预】
【心理氧吧】
【同性恋专栏】
【心理案例】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花园网 >> 心理健康 >> 亲子教育 >> 正文

亲子教育

请不要用“爱”培育啃老族

2014/5/14 11:46:27 编辑:心灵花园

    “啃老族”顾名思义,就是不工作,怕吃苦;每天上网游戏聊天打发日子。他们不犯法、不犯罪,却不劳而获,啃的是自己的父母。很多“啃老族”并不是因为家境富裕,在一些低收入、父母靠务农维持日常开支的家庭中,也有啃老族。甚至还有些靠吃父母养老金的子女。这些人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要靠父母,而且花费往往不菲,有谋生的能力,却靠父母供养。而且他们的思想也是非常低劣:“父母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等父母百年之后的钱还不是我的,所以向父母要零花钱没关系,反正以后都是我的钱!”
    “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这一句话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啃老族”的生活状态。古人所说的“养儿防老”在这个时代已经被彻底的颠覆过来,当父母亲辛苦了一辈子供子女完成学业走上社会,满以为自己的辛苦终于到头了,子女有了工作就是自己该享清福的时候了,却发现,原来一切的苦难还没结束,长征还需继续。
    “啃老族”啃着白发苍苍、奔波大半世的父母,情何以堪?沦为“啃老族”的父母们一声长叹,几多的无奈!天下最卑微的,是父母们的心,儿女就像他们命中的劫数,哪怕不感恩,他们都会照样掏心掏肺,一如既往地付出全部的爱。
    当“啃老族”愈演愈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已为人父母的我们应该好好反思,怎么样教育才是真正的对孩子有益,才是真正的为他们好?是现在开始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还是等着不久的将来家里出现一个“啃老族”?
    有多少孩子在他们成长道路上被家长宠着,溺爱着。虽然看着是人高马大了,但是在溺爱中长大的他们,心理上却从未“断奶”。依赖,对“啃老族”来说就是共性。在某种程度上说,“啃老族”是对父母教育失败的惩罚。究其深层原因,是与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关。
    孩子的成长环境,关键是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配合。但是,社会环境的好坏,不是个人力量可以左右的;一个班级五六十个学生,要求老师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也是不设实际;所以唯一能把握的只能靠父母自身了。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呢?对于未成年的孩子,要刻意让他们承担一些责任,不要事事代劳。
    我们现在的家庭给了孩子过度的关注,甚至在孩子的需要产生之前,早早为孩子考虑到了。家长还越俎代庖,为孩子设计各种目标,比如,不尊重孩子需要,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并且陪着孩子共同学习,扮演了监督、监控、辅导的角色,缺乏对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孩子很少有属于自己的“真正行为”,自然也很少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长此以往,孩子自然就会失去对内心需求的发现,对父母也缺少责任感。到孩子毕业的时候,父母的目标初步完成,孩子却发现自己没有目标了,也不知道如何在职场上寻求帮助。于是大家看到的是他们本能式的心理需求,如继续吃喝玩乐。而只有更高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才能帮助他们战胜前进中的困难。
    (心理咨询师 陈杰 撰写)
免责声明:为传播心理学,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载或摘取自网络和刊物,对于该内容所涉及之正确性、抄袭、著作权归属,是否合法性或正当性如何,本网站并不负任何责任。如本网站所载内容涉及您的版权,请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将所涉及内容立即删除或向您支付相应稿费。联系电话:021-51699291 邮箱:xinchao51699291@163.com
  • 上一个信息: 尊严从小培养 不要培养跪着认错的人生
  • 下一个信息: 你愿意听孩子说吗?
  • 相关阅读

      让孩子自主玩耍并给与足够的材料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要素
      关注全托儿童的心理陪伴  让孩子远离“电子海洛因”
      孩子厌学来自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  独立思考能力源自于父母
      提升孩子的注意力,我们可以这样做  准妈妈的这个行为可能会害了孩子
      为什么,他想要学心理学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脸上不带笑容

    关于我们 企业服务 咨询须知 联系我们 管理登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6 xinlinghuay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心灵花园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0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