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花园网
  •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心理咨询
  • 咨询团队
  • 咨询技术
  • 心理健康
  • 危机干预
  • 心理测试
  • 心理氧吧
  • 课程中心
  • EAP
  • English
  强迫 焦虑 抑郁
失眠 恐惧 疑心
  首席心理专家
资深心理咨询师
  临床心理测验
心理测试 趣味图片
  企业培训 潮声在线课程
心理培训 潮阅品书会
爱心会义工 在线付费 预约咨询 心潮书店 顾歌专栏
心理学博客 媒体报道 投稿 联系我们

心理健康

【异常心理】
【心理书香】
【亲子教育】
【婚恋情感】
【职场生涯】
【成长咨询】
【压力管理】
【考试焦虑】
【婚前心理】
【两性心理】
【家庭关系】
【学生园地】
【人际交往】
【咨询师杂谈】
【危机干预】
【心理氧吧】
【同性恋专栏】
【心理案例】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花园网 >> 心理健康 >> 婚恋情感 >> 正文

婚恋情感

婚姻中的虐待关系

2014/7/3 17:41:20 编辑:心灵花园

     做心理咨询这么久,听到过很多这样的怪事,一个人经常向你控诉配偶或者同事欺负她,你劝她离开关系,她会找出千万个理由证明她对此无能为力;如果你付诸行动帮助她离开受虐关系,比如找律师起诉离婚,她反而会调转矛头攻击你。因为受害者是她主动追求的自我身份。通过寄生于施受虐关系,受虐者内心隐藏的施虐欲得以释放。那么这些攻击欲望是如何来的呢?
    童年被极度被忽视的孩子,对父母的攻击欲望是毁灭性的,它如此可怕以至于绝对不能被意识接受,所以会通过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转化成“父母养我不容易我要好好孝顺”,大家庭中最被忽视的孩子往往成为最孝顺的孩子。意识上孝顺父母,潜意识里毁灭性的愤怒不会消失,会通过施受虐关系释放出来。
    为什么男人更容易成为施虐者?因为社会和父母对男孩的集体投射如此。比如父亲可能对打架输了的儿子说:“打不赢不许回家”;在恶劣的生存环境,比如家族受外人欺负,文革动乱等,母亲会期望儿子站出来保护家庭;所以儿子更容易通过向外界施虐来释放攻击欲。直接释放攻击欲的男人,男人味活了出来,虽然有各种问题,但比较容易赢得女人的青睐,尤其是压抑自己攻击性的女人。
    严重被忽略的女孩容易成为受虐者,因为集体潜意识对女孩的投射倾向于压抑。重男轻女的家庭,女孩最可能获得一点点关注的方式,是付出和牺牲。通过照顾弟弟妹妹,为父母分担责任,同时压抑自己的欲望,获得“好孩子”的安慰。“好孩子”的背后,是积累得越来越多的愤怒和攻击欲望。
    压抑攻击欲的“好女人”,对表达攻击没有障碍的“坏男人”,总是会一见钟情。“好女人”无法直接表达攻击,可是攻击欲总要有个出口,怎么办?最容易实现的方法,通过激怒他人来攻击自己,受虐者也隐蔽地释放了自己的攻击欲。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形象的被称作“点煤气灯”,通过点燃别人心中的怒火,来体验释放怒火的快感。这就是为什么,“老好人”身边的人,总容易莫名其妙地感觉愤怒。
    受虐者是不是一辈子只会通过受虐来释放攻击欲?施虐和受虐的心理本质相同,也容易互相转化。比如在老公和其他人面前是受害者的女人,单独面对孩子时很可能变成歇斯底里的施虐者,把孩子折磨到崩溃,看到孩子彻底无助的样子甚至会露出不易察觉的微笑。孩子向其他人若诉说妈妈如何可怕,所有人会联合起来否认他的痛苦,告诉孩子:“你妈妈多么不容易多么可怜,她为你付出了一切,她爱你只是不会表达,你要体谅她。”
    当愤怒指向伤害你的人,那愤怒释放完就完了,不会永恒。当愤怒指向他人,无论释放多久也不会释放完,而且一个链条一个链条的接力下去,让伤害不停歇。认识真相,不是为了声讨谁,不是为了评判对错功过,而是为了从我开始,斩断痛苦轮回。
    本文推荐者曾接受顾歌心理咨询督导,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独特见解,其发布文章的观点为个人观点。

免责声明:为传播心理学,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载或摘取自网络和刊物,对于该内容所涉及之正确性、抄袭、著作权归属,是否合法性或正当性如何,本网站并不负任何责任。如本网站所载内容涉及您的版权,请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将所涉及内容立即删除或向您支付相应稿费。联系电话:021-51699291 邮箱:xinchao51699291@163.com
  • 上一个信息: 为什么第一时间道歉,她还闹不够
  • 下一个信息: 家庭的心理机制
  • 相关阅读

      夫妻关系失衡是产生乱伦行为的重要诱因  慎重选拔“狗狗心理咨询师”
      让孩子自主玩耍并给与足够的材料  父母必学 惩罚孩子要讲学问
      健康小孩学习好  快乐运动 健康成长
      心理支持是成长的原动力  高三学生家长的心理误区
      用心理学经营婚姻情感  小心闺蜜设下的心理“陷阱”

    关于我们 企业服务 咨询须知 联系我们 管理登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6 xinlinghuay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心灵花园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0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