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花园网
  •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心理咨询
  • 咨询团队
  • 咨询技术
  • 心理健康
  • 危机干预
  • 心理测试
  • 心理氧吧
  • 课程中心
  • EAP
  • English
  强迫 焦虑 抑郁
失眠 恐惧 疑心
  首席心理专家
资深心理咨询师
  临床心理测验
心理测试 趣味图片
  企业培训 潮声在线课程
心理培训 潮阅品书会
爱心会义工 在线付费 预约咨询 心潮书店 顾歌专栏
心理学博客 媒体报道 投稿 联系我们

咨询技术

【沙盘疗法】
【认知疗法】
【行为疗法】
【精神分析】
【催眠和NLP疗法】
【意象对话】
【人本主义】
【森田疗法】
更多>>

推荐阅读

更多>>

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花园网 >> 咨询技术 >> 人本主义 >> 正文

人本主义

边缘型人格

2014/5/13 17:16:47 编辑:心灵花园

    许多人经常感觉人际关系紧张,总幻想自己被亲人抛弃,被朋友背叛,于是选择逃避。这种心理上的孤独感会在事实上造成自己的孤立。其实,这些人是患上了“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有关调查显示,中国有大约1%~2%的人患有这种心理障碍。

  王婷离职前是一名医生,换过好几家医院,平均在每家工作的时间都不到半年。“每次我都想有个好的开始,我努力融入新环境,但最后总是失望。”她无奈地说。无论什么时候,她与周围的人都是一副很亲密的样子,可一听到否定意见就立即情绪失控。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她屡次被迫离职?答案就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已经无声无息地潜入大众生活。有调查显示,中国大约有1%~2%的人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北京阿尼玛心理分析研究与咨询室心理专家赵晨滨表示,通常,统计学数据显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中女性居多。但由于男性暴力破坏性较强,BPD男性患者多被误诊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比如焦虑时寻衅更壮硕的男子、打架斗殴导致被拘留这种逃避抛弃和自毁行为,常常不被认为是BPD的表现。

  天堂与地狱 一墙之隔

  “我被抛弃了,到底该怎么办?”停职让一直纠缠王婷的“被抛弃”成了“事实”。无人交流的痛苦使难以忍耐的空虚感不断涌上心头,她只能不停地给以前的同事打电话,即使是在凌晨时分。这种异常行为更使同事们对王婷敬而远之。

  DSM-IV-TR(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显示,BPD患者的人际关系紧张,因为他们对别人的期望总是很高,而后又极度失望。他们的世界中充斥着“全好”和“全坏”,当假想的依赖对象无法满足要求时,便产生厌恶感和抵触情绪。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通常选择逃避现实的解决方式。

  34岁的王婷开始工作时,觉得每个同事都是善良单纯的。当发现没有人接受她午夜的电话倾诉、手拉手地上卫生间的亲密后,立刻觉得办公室变成了“把天使堕落成魔鬼的地狱”,嫌恶和批评每天都搅得她心神不宁,情绪会忽然亢奋,忽然又抑郁。

  BPD在强化“世界无法信赖”这一观念的同时,总以背叛依赖对象来测试对方的容忍度。比如,有些男性轻度BPD患者,在追求不可能成为伴侣的女性失败后,会以自我否定、自残来“惩罚过错”。一旦女方答应交往,他们又怀疑对方的诚意,立即抛弃对方。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偶尔的分离或者孤独,BPD患者会表现出难以抑制的自我否定:“我失去了知觉,我什么也不是。”哪怕只是晚饭时父母的沉默也会使其不知所措。感受自己存在的通常方式是疼——用玻璃碎片、剪刀、烟头自残。面对血迹斑斑的伤口和被弄脏的衣服,又会感到自卑和悔恨。

  不难看出,BPD患者伴有高度人际焦虑、低自尊,缺乏缓解压力的其他策略。

  BPD患者缺乏一贯的认同感,主要表现在对自我形象、性别取向、职业选择、价值偏好等的不确定。

  不愉快的生活经验告诉BPD患者,按照自己意愿尝试的事情都可能是错误的、被责备的、被处罚的,这使他们感到自己一无是处。而同时他们绝大多数又是“完美主义者”,诸如电脑出现病毒这样与自身毫无关系的事情,也会让他们被焦虑、恐慌和自责吞没。

  与“完美”相匹配的是,BPD患者不会“宽恕”自己。一位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漂亮女子,无论她在怎样的赞美声中生长,当面对一个她认为更美的女子时,从前的赞美灰飞烟灭,她会觉得自己非常丑陋。

    童年阴影是主因

  “无论是我考试得第一名,还是跟同学打架头破血流,都不能让她抬一下眼皮。”在与治疗师的对话中,王婷回忆了童年生活。父母早年离异,在她印象中,母亲是个极度冷漠的人。小的时候无论怎样与母亲沟通,都不能赢得母亲超过一周的陪伴。王婷自出生起就带着奶粉寄宿在不同的亲戚家,入学后便游走于各个学校。

    这种童年时期母亲抚慰能力的缺损,是造成BPD的主要原因之一。母亲无法提供足够的认可、陪伴等基本的抚慰,而儿童的心理没有适应外界的能力,所以BPD患者不知道如何对自我进行认同、抚慰和调节情绪,他们必须在外界环境中不断寻找可以依赖的客体。

    (心灵花园心理咨询师 选编)

免责声明:为传播心理学,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载或摘取自网络和刊物,对于该内容所涉及之正确性、抄袭、著作权归属,是否合法性或正当性如何,本网站并不负任何责任。如本网站所载内容涉及您的版权,请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第一时间将所涉及内容立即删除或向您支付相应稿费。联系电话:021-51699291 邮箱:xinchao51699291@163.com
  • 上一个信息: 【人本主义】什么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三)
  • 下一个信息: 人本主义 与人为本
  • 相关阅读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  性心理障碍的精神分析咨询(一)
      人本主义的聚焦疗法(二)  人本主义聚焦疗法(一)
      为所当为的心理技术3:心灵按摩  解析神秘的精神分析疗法(六)
      解析神秘的精神分析疗法(二)  存在-人本主义的由来(三)
      存在-人本主义的由来(二)  存在-人本主义的由来(一)

    关于我们 企业服务 咨询须知 联系我们 管理登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6 xinlinghuay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心灵花园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0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