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们这些在“发神经的时代”里痛苦挣扎的灵魂 |
|
分析: 从人的存在本体论上分析已可见强迫性的观念和动作无法避免。从动物状态向神仙走去,却既不能退回动物状态又不能变成神仙的本体论上的存在困境决定了人类在不断的超越中永远没有一个永恒固定的支点。这种不确定性是一切恐惧,以及由此恐惧驱动的强迫性观念和动作的最终秘密。 精神分析的一个最容易被人容易的功能是,许多东西如果不通过心理上的检验而在心理上成立,它的有效性就必须打个折扣。无论是观念上的合理性还是其他,都得首先通过心理上的合理性的确认。这就明显出现了一个认知与情感的分裂:有些人明明知道有些东西是对的或错的,但由于没有获得心理上的合理性的支撑,这些东西根本无法发挥效用。强迫症是其中最典型的现象。一般来说,强迫症的强迫性动作的原因为患者所知,但他无法控制自己。 因此,强迫性动作之所以发生,就在于它要获得确定性,它需要让患者从心理上“确认”,借以消除恐惧感。在这个个案里,强迫症的病史可以追溯到患者的初中时期。它源于他初中时某一(或一连串)事件的刺激。这一(或一连串)事件让他感到恐惧。他努力要压抑它。但压抑并不成功,恐惧感强化,并抽象和泛滥,从事件逐渐变成一种“想像”。而他的压抑也投射到了他所置身的时空场景,以他针对特定物的行为表现出来。它“转移”了他对事件的“想像”和“注意”,通过对某物的“确证”(比如有规律地连敲三下门),他似乎抗拒了那个他通过强迫性动作可以加以抗拒的事件、观念、想像,从心理上获得了确定性,躲避了危险意识的侵袭。 但是,强迫症之所以很难消除,甚至走向恶化,其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消除恐惧的手段,恰恰是与恐惧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消除恐惧的手段(比如通过连敲三下门来获得确定性,证明“门确实已经关好”)与恐惧本身有着对应关系。它尽管是为着压抑恐惧而来,但由于这种对应关系,它一旦存在就会把恐惧激活。恐惧感这个时候虽然经患者的强迫性动作的抗拒已经处于他的意识之外,但它存在于这种关系中,只要与这种关系对应的场景出现,它马上又会被他意识到。这样症状马上复发,使他再次重复那些强迫性动作。 而更可怕的是,既然患者只有通过这种有规律的强迫性动作才能获得安全感,那么如果他不重复这种动作,就不可能消除恐惧--此时恐惧不仅仅是那些事件,那种想像的恐惧,不重复这种动作本身也带来了恐惧。这才是强迫症之所以“强迫”的最深刻、也最为人所忽视的原因。 指出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在强迫症发展到一段时间之后,固然那个给人以深深刺激的事件已经以恐惧体验的形式内化入人的内心而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魔影,恐惧感也已经扩大、抽象和泛化,但由确定性的动作本身所带来的恐惧也渐渐获得了其强大的心理能量。重复性动作越有规律,时间越久,能量越大,以致它甚至已经成为驱动强迫性动作的主要心理动力。在这个时候,如果不能重复这些强迫性动作(比如每晚睡觉前哪怕知道门关紧了都要去连敲三下),它本身就是恐惧。正是这种不作为“事件”和“想像”而作为“关系”存在的恐惧感以极大的动力强化了强迫性的动作。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关系”的存在形式使强迫性的动作不再局限于某一具体的动作(比如睡觉前关门),它意味着,任何在属性上相似的动作,都可以用来克服这种恐惧感。 因此,它的存在将驱使人无意识地不断扩大、延伸其重复性的强迫性动作的范围,以克服恐惧--比如不仅睡觉前必须敲三下门,甚至连上台阶要狠踏三步、看一行字要连看三遍的动作都发生了。 个案分析三:饱受虐待后的破坏性冲动 [患者描述:我是一位憨厚老实的男老师,很多事都是逆来顺受。别人批评我,藐视我,我都是傻乎乎地一笑了之。以前我总认为自己还年轻,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错了。别人是看不起你,根本不把你当回事,从来也不在乎你的感受和自尊。小领导的欺侮,压迫,我苦恼,困惑,无助。虽是一位优秀的、称职的小学教师,努力不在话下,但没有人看这些。我突然想起枪,刀。我多次想像着干掉这些人,多干掉一个更合算一些,不是吗?说句实话,我对于活与不活,不怎么看重。可是,我又时常想我的女儿以后该怎么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