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中找“慢感”:类似“叙事疗法”
什么是慢递?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慢递是一种和普通邮局相同的信件投递服务,唯一的区别是,投递的时间由寄信人自己决定。
国内慢递的风行,起源于北京798社区的“熊猫慢递”。从2009年“熊猫慢递”试营业开始,慢递业开始在北京、广州、沈阳等大中城市蔓延,各地陆续开始出现专门的慢递店;甚至推动了部分地区的邮政部门推出了类似慢递的明信片缓寄服务。
在去年的广州亚运会期间,广州邮政就曾在北岸文化码头设立了一个可容纳500万张明信片的“中国最大的邮筒”,并开展了“写给30年后的自己”的明信片邮寄活动。在厦门鼓浪屿,当地邮局也设立了专门的设计部,提供“写给10年后的自己”、“写给30年后的自己”的特色明信片。
在时间就是效率的今天,快递公司生意越来越火,而慢递则是靠温暖创意与个性化的服务来吸引眼球。黄铭泉介绍,慢递就是一封“写给未来的信”。收信人可以是自己,可以是身边人,也可以是一个还未出现但必将出现的人。收信的时间可以是1年后、3年后甚至50年以后。它的实际功能不是推销产品,而是“邮寄心情”、“保存记忆”。
厦门“漂流慢递”的创办人张雷认为,在微博和电子邮件盛行的数字化时代,“慢递”提倡用传统的笔纸来写信,将现在的心情与想法记录下来,期待保存一种缓慢与宁静,将书信交流作为一堂浪漫的心灵交流课程,等待若干年后的不期而遇。
“给未来的自己写信,类似于心理学上的叙事疗法,挖掘过去的自己,并对未来许以愿望,旨在寻找内我的稳定感和归属感。”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汪冰曾对媒体表示,给未来写信的自己更像是一个知己,在你黑暗、辛苦的阶段,看到你的努力,这个被见证的过程本身就是温暖而有力的。
慢递之疑:仅靠“诚信”二字
虽然慢递可以邮寄心情、创造浪漫,但对于首次接触慢递的人来说,如何确保邮件顺利、准时送达,是首要问题。“如果收件人地址变更了怎么办?”“如何保障寄信人的个人隐私?”人们不禁要问。
黄铭泉说,慢递店的流程看似简单,实则不然。首先,慢递的价格必须事先计算好,除去铺租、人工,还要考虑未来几年邮寄费涨价的可能性和信件的保管费用。其次,在“吞吞慢递”,除了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地址外,顾客还要留下电话、QQ、MSN、邮箱等其他联络方式,以保证信件可以在若干年后寄到。
此外,顾客收到的业务回执中,包括一条服务协定:“信件投递失败,公司将通知寄存人办理寄存或取回手续。由于无法联系寄存人等原因,超过期限12个月内将收取2倍的储存费用;超期12个月后仍未办理手续,则本公司有权对信件作处理。”慢递店还对顾客许下一个承诺:“如果因为慢递店的原因造成托寄储存物品损毁、丢失,将按受理费用(不含邮寄费)的2倍赔偿。”
黄铭泉介绍,为了保证信件的安全,他把每封信都用独立的密封袋保存,并按寄发的年月作了分类,统一放在密封盒里。至于存放地点,他说,“这是秘密”。
“如果店消失了,顾客又该找谁呢?”记者问,黄铭泉回答说:“网络发达,‘人肉’一下很快就能找出来。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信任与托付,相信的人就会来慢递,不相信的人就不会来。即使慢递店不存在了,我这个人还会活着,为了自己的名声也会按时把所有的信发出去。”
据黄铭泉介绍,在他陆续发出的100多封信中,目前只有一封被退了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