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我有问题,我忍一忍,我改。”这样的想法开始不断地出现在她的脑海中。
五天前,Annie偶然了解到,现任男友与其前妻也是因为家庭暴力问题起诉离婚的。两天之后,Annie终于忍不住和男友提及此事:“你是不是就爱打女人? ”男友怒了,给她留下了脸上这片伤痕。痛哭之后,她在家里想了一天,她还是想不通:“看看我身边朋友们找的男人都挺好,为什么偏偏我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遇上这种暴力男人呢?是我的问题吗?我错在哪里呢? ”
●家庭DNA分析一个遭遇家庭暴力的母亲
事实上, Annie就是在一个有着家庭暴力的环境中长大的,只不过遭遇暴力的是她的母亲。母亲是个善良的女人,家里照应得妥妥帖帖,就是唠叨了点。父亲是一个小个子但 “脾气暴躁”的男人,当他一旦觉得自己忍受不了妻子的唠叨时就会对妻子动手,轻的是打耳光,重的甚至拿棍子打。她至今能清楚地记起小时候母亲被父亲打的情景,家里一团糟,父亲的怒骂,母亲的惨叫,还有自己因为害怕的大哭。父亲的恶汉形象在Annie的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 Annie对父亲最深的印象就是怕他,虽然Annie的父亲很少打女儿,但童年时对父亲的深深的抵触发展得越来越强烈,初中之后Annie开始恨自己的父亲,现在她与父亲的关系则维持着一种平淡的疏远。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c0293d0100edox.html) - 【东方女性 心经】她为何逃不出家庭暴力的魔咒_顾博士_新浪博客 虽然Annie的母亲是受害者,但在Annie眼里,她是个懦弱的女人。经常被丈夫打了之后,她带着一脸的伤,流着泪,却告诉Annie:作为女人就要忍耐,嫁给这个男人就得服从他。因此, Annie同情母亲,同时却也恨她。 Annie并不认同懦弱隐忍的母亲,而是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坚持自己,不和男人妥协。
避免成为母亲却偏偏像母亲
尽管Annie的母亲给她灌输了“要忍耐,要服从”的观念, Annie却有着自己对男性和家庭暴力的价值判断。她痛恨父亲这样暴躁、大男子主义的男人,因此她理想中的伴侣必须是一个尊重女性,像朋友一样的丈夫。也就是说,她期望的婚姻关系,绝不是像父母那样充满对抗、充满暴力的关系,而是一段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
每当母亲遭到父亲的暴力后,Annie就不断地提醒自己:绝不能成为母亲那样的人,一定要找个尊重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婚姻关系必须是平等的。这种意识是弗洛伊德的 “超我”理论的体现, “超我”简单地说,它追求完美,遵循至善原则,它判断一个人行为的好坏,进而产生积极的自豪感或者消极的愧疚感。一般在人的四五岁时就可以感受到,通过对父母的价值观进行认同和整合,使自己的超我的力量获得增长。对于Annie来说,她追求平等的超我太强烈了,必须找机会来验证自己的存在。所以,在婚姻或爱情关系中,她不自觉地通过暴力对抗来证明自己不是母亲那个样子。
如Annie后来所反省的那样,她个性要强,冲突时会和男人针锋相对,谈及第一段婚姻时她自己也说: “有时候是我太不给我丈夫台阶下了。总要说些刺激他的话,也不顾及他作为男人的面子。”因此尽管她避免重复母亲的命运,拼命地要把母亲给的面具压扁,却在反面又形成了一个相同的面具。
过错:不懂得避开暴力人群
除了个性稍强之外,其实Annie在第一次婚姻以及后两次的相处中没有任何导致她遭受暴力的过错。因为成年人的暴力倾向存在于天性之中,在两性的正常生活中,因为某个人、某种情况而把一个非暴力攻击性的人,变成一个暴力攻击性的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