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宫》首播问鼎全国同时段收视冠军之后,2011年第二部穿越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女娲灵珠》再创收视新高。穿越题材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2011年被称为“穿越年”。对如今穿越题材火爆荧屏,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指出,这类穿越题材对历史文化不尊重,过于随意,这种创作主张不足以提倡。 穿越玩转大众神经 穿越,作为时下热门词汇,意即人或物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并以其奇妙、刺激、未知等出彩特色吸引不少看客,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有关于“穿越”的梦想。俨然,“穿越”成为了一种流行,也成为了一种文化,各种以穿越为题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等更是不胜枚举。 所有穿越剧中,执牛耳者非《寻秦记》莫属。此后影视剧玩穿越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股前所未有的“穿越风”正在以势不可挡的气势席卷而来。现在很多主流的文学网站上,都有明确的分类,“穿越”赫然在列。而当下的“穿越”承载之广,已经超乎想象,涉及题材几乎可以把古今中外各种文本全部囊括,通俗文学中的武侠、奇幻、悬疑、言情、历史、游戏、动漫等分类,经典文学的四大名著,都能被现代人穿个遍,几无死角。” 如此流行为哪般? “穿越热”大行其道,问题也就产生:它究竟触动了现代人的哪根心弦? 曾出版数部穿越小说的北京阅读纪文化公司总经理侯开指出,穿越类题材红火的根源,是穿越形式本身内在的魅力,“现代人处在过去的时空中,就有了预知能力,这种预知能力在另一个时空中带来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差别,永远都是吸引人的戏剧冲突。” 作家郭敬明表示,无论电视剧还是小说,穿越题材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能带给人们“很纯粹”的东西,“它跟《蜗居》、《潜伏》这种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不同,我们在现实主义题材里面看到的更多是无奈、压抑,看完之后会有一种刺痛感和失落感;而在穿越剧中体现的是一种美好的情怀,因为它已经脱离了现实条条框框的约束,让人很有自信,这就是穿越剧最迷人的地方。”
心理咨询专家表示,通常情况下,一些流行的现象往往都是跟集体无意识有关,像这种对过去和未来的穿越,超越正常人的水平,往往来源于我们内心的英雄情结。就算高科技知识武装到了牙齿,精英人才也不过是工业体系里的小螺丝钉,于是人们便通过看或者读“穿越”得到一定的补偿。 风靡不一定为经典 “穿越”不只在中国流行,国外网友亦如此,以至于谷歌在不久前推出了搜索引擎的新概念:穿越搜索。日常生活中,“穿越”成为“打酱油”之后又一个万能词汇。朋友长期没有联系,可以调侃“你穿越去了?”网络上得知一些作者去世,网友的祝福就是“相信她一定去穿越了,开始了新人生!”“穿越文化”,由此成为人们的一种祝福和期盼。 随之白日梦也多了起来。于是,不少人提出,“穿越”太多会影响人格。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以培表示,目前的阅读环境给予了“穿越”作品土壤,“正统作家不把这些小说归于文学,而是消遣,所以不屑于写。这好比一个孩子在吃泥巴,你不让他吃,那应该给他一块巧克力,而我们现在就处于没有巧克力的阶段。” 穿越小说《步步惊心》的作者桐华说:“现在红遍美国的吸血鬼题材,其实也是一种穿越,古代的人穿越到现代,同样是对时间的超越和克服。穿越作为一种载体,会随着时间,随着人们的口味,一会儿流行,一会儿不流行。所以,不用替穿越作品的前途担心,只要人类继续对时间好奇,这类作品就会一直存在。”而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认为,这类作品在空间维度上虽然具备了传播的广泛性,但在时间上能否经受住历史的大浪淘沙,确是不可恭维的。“因而穿越文化算不上经典。”心理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