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的时候,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打算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走了两块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超限效应从定义上看就是,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超限效应反映了以下几个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
2.没有注意方式方法:
3.没有能注意对“度”的把握;
4.没有换位思考。
那么“超限效应”有哪些实际应用呢?如果你在做一场报告或是一场演讲,开始的三分钟很重要。你必须在三分钟内进入你的主题,必须在三分钟内,以你的魅力抓住听众。此外,整个演讲过程中要注意设计语调的变化,意境的变化,力求在“中场”也产生“三分钟效应”。有一种人被叫做“麦霸”,说的是这种人很恋麦克风,喜欢拖场,殊不知他后面的信息已经很困难被听众接受了。
而在家庭教育上,超限效应也会时常发生。比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使得孩子从内疚不安变成反感讨厌。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在学校教育中也经常出现超限效应,比如拖堂就是一例。这是时间少,过度的超限效应。此外还有内容过量、同一重复等的超限效应。这些效应对应的结果都会抑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工作室/心灵花园 梧桐 原创